城市通APP

主题: 我与杜甫老先生对白

  • 老树皮
楼主回复
  • 阅读:3383
  • 回复:8
  • 发表于:2017/6/12 20:54:47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北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我与杜甫老先生对白

                                                                                                               作者:老树皮

       夜来天色墨黑,风雨飘摇,无眠,于灯下翻读古诗,巧,恰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老先生的。我已不知几读此诗了,随口就能吟唱“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特别是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但凡有些文学功底或喜欢古诗词的人都能张口就来,可见多么深入人心。

       朦朦胧胧之间,我已置身于草堂之中,杜甫老先生纶巾大氅,朱唇素面,眼中似有泪,腮边却无痕,飒然秋风,凄冷秋雨,掀苍髯而心动。

       此处我要啰嗦几句,唐朝男子大多才华横溢,风流倜傥,除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外,他们对姿容的注意亦不在女子之下,才修炼得那般俊美飘逸,着女装、涂唇、熏香样样来,已成为一种风气。所谓“妇人为丈夫之相,丈夫为妇人之饰”,这是很平常的。唐代皇帝每逢“脂日”还会分赐大臣口脂、面脂。宋代陈天靓《岁时广记》载:“唐制,脂日赐宴及赐口脂面药。”杜甫老先生在《腊日》中亦写道:“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四时纂要》对面药有解释:“面药,(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桃花末,涂面及身,二三日后,光白如素。”因而面药成为唐朝人常用化妆品的一种,可使皮肤洁白细腻,有增白效果。更有甚者,唐代的男子把对姿容的注意上升到了礼节上。比如见客时,大多唐代男子都会穿香熏衣,否则被视为无礼。

       杜甫老先生保养得就非常好,口唇艳红,面色素洁,见我到来未露责怪之意。老先生指了指破败的茅屋,半晌才道:这深秋的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茅草,小童欺我年老气衰,抱着茅草跑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用,只好拄着拐杖叹息呀。

       老先生的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和流离失所,他甚至买不起一床新被子,那床破被子冰冷如铁。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连绵的秋雨却不管不顾。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了,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大风过后,黑云涌动,秋雨不请自来。老先生放远自己的视线,关注着大自然的风云变化。突然,老先生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虽然他还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如果眼前突现能够温暖天下寒士的房屋,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我沉默,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这座茅屋还是老先生至亲资助而成。那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在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那个年代,歌是能唱的诗。老先生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借此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和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我们的心灵。

       历史上忧国忧民者不胜其数。

       现代的鲁迅先生留传后世的《自题小像》言道:“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毅然断发并题诗于小照背后赠送给挚友许寿裳的一首诗,显然是借以明志。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对“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的“清国留学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难道不是鲁迅毅然剪辫的形象注脚吗? “剪辫子”就是青年鲁迅与封建思想诀裂、自觉接受民主思想的鲜明标志,确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其根源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所表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南宋诗人、词人陆游陆放翁,也是一位忧国忧民之士。他在弥留之际,留下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国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29岁那年陆游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而常喜论复国,被秦桧所黜。秦桧死后,他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孝宗继位,赐陆游进士出身,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干道八年(公元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请陆游主持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让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腐败,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在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期间虽仍有向朝廷提出抗敌作战的主张,但始终遭受非议。最后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

       杜甫老先生与上述二位不同,他忧的是国之内乱,当年就是躲避安史之乱而入蜀。

       “唉——”老先生长叹,“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那年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前后长达八年之久啊。”随着老先生的叙述,我的眼前浮现出当时的景象,那真是一场空前浩劫。《旧唐书之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既乏军储,又鲜人力。”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老先生对此撰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随之而来的苦难便是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此时的大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岌岌可危。

       老先生所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正是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当时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但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老先生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男子”走上前线。在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唯妙唯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人民。其表现手法又不尽相同,所谓“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间”。

       风雨夜色遮面,我冒然相问,老先生可知在下去过成都、游过草堂吗?

       先生面露微颜,抚须而默。

       先生已不似方才之神态,我愈发胆大,道出我曾写下的小文。那是1986年4月,我与甘肃的小张、平庄的金卫国来到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匆忙之中浏览了杜甫草堂,回到北票家中撰一小文并发表。那篇小文拟题“拜谒杜甫草堂”,文中说:

       “成都‘杜甫草堂’应该是文人墨客喜欢去的地方了,尽管是诚

       意拜谒的有之,附庸风雅的亦有之。参加《中国煤炭报》‘太阳石’文学笔会的这帮子人,也算是文人墨客吧,到了成都,便蜂拥至杜甫草堂,与杜甫老先生亲热来了……随着时光流逝,诗人当年的草堂早以不存在了,但他的诗篇以及他那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的崇高品格,却长留人间。我们怀着崇敬和心情离开了杜甫草堂。”

       此文发表之后得到过称赞:“短而精练,言之有物”。今日再读颇感惭愧,时时汗颜。我当时知识之稀缺、观察之皮毛、认识之肤浅,可见一斑。

       老先生在仙境一定看过今日草堂之新貌。当年他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复存在,五代前蜀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后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工部祠后有近代1997年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在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位于原梵安寺古建筑群第三重大雄宝殿的“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杜老先生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倏忽间东方已白,朝霞处先生宽袍大袖,飘然仙去,我无语,自知不该打扰先生的清修,罪过也!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山谷回声
  • 发表于:2017/6/13 11:35:51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佳作拜读,从中学到了很多历史方面的知识,十分感谢您的辛勤付出。以梦叙事,美文当赞。
老树皮
2017-06-15 09:30:42 回复
  
  • 一方水土
  • 发表于:2017/6/13 21:59:27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随着时光流逝,诗人当年的草堂早以不存在了,但他的诗篇以及他那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的崇高品格,却长留人间。经典
老树皮
2017-06-15 09:30:56 回复
  
  • 天之骄子
  • 发表于:2017/6/14 6:15:17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精华!
老树皮
2017-06-15 09:31:11 回复
  
  • 老树皮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7/6/16 18:40:54
  • 来自:辽宁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呵呵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