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通APP

主题: 渐渐遗落了的习俗

  • 步行者
楼主回复
  • 阅读:1011
  • 回复:2
  • 发表于:2009/6/4 8:32:34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北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有一些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在悄悄地遗落。遗落在现代文明的缝隙,遗落在不经意间。 

    端午,陪老娘过节。节后小坐,话题自然扯得很远。在妈的眼里,她的孩子们尽管长大,记忆最深处,总是那些曾经的过去,那些已经沾满岁月风尘的往事。


    儿子幼弱的时候,寻得一个“戒奶”的理由,便将那最难服伺的他带回奶奶身边。此后,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工作忙,其实真正的原因肯定是自己懒,孩子便寄放在奶奶所在的乡下。当孩子回来上学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敦实的小皮孩了!而如今说起这个话题,孩子在奶奶身边的一颦一笑,每一桩往事,老娘都是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其中许多往事,孩子记不起,我也是才从老娘的记忆中捡出,而已经上大学的儿子在一旁倒为自己成长中的许多鲁莽事而脸红了!


    自然就说起了端午节的事情来。粽子,当然是端午的象征,不管是不是愿意吃糯食的人们,每当端午来临,都一定会备了许多粽子。还有艾叶。家家门前挂艾叶,这也是蒲节特有的时令性标志了。淮南本是荆楚故地,荆楚的一些习俗至今有存。而《荆楚岁时记》有记载说,时至端午,楚人“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楚人过去是把艾束成人形悬挂在檐下的,意在避秽驱毒。可见悬挂艾蒿的来历也的确是够早的了!老娘说起许多插艾的仪式,端午的新艾,总应该是端端地插在门头之上或是龛间的。旧时,农家住宅一律有一个土地神龛,也有人家是把艾条陈于其中的。新艾必然历经一年而变成陈艾,陈艾便成为民间验方中的一味了。记得几年前红眼病流行,我也未能幸免。当时身在党校,一向最难请假的辅导员,一见我红着眼睛站在她面前,想都不想就挥手准假,嘱我即刻离开学校回家。虽然用了许多药水药膏,但是老娘却拿出了隔年的陈艾,处理成了带有芳香的汤水,坚持要我清洗。每一次清洗,泪腺中都会流出不知多少泪来,而眼疾的症状却逐日消失。我知道了,这端午艾是个好东西!而孩童则一律要配戴艾叶或是香荷包,并有一说:端午不戴艾,死了变作老鳖盖!变作“老鳖盖”肯定不是好事,所以,直到成人之前,戴艾是我们自觉的行为,从不敢间断。


    然后又说到了吃食。每年的端午,新麦初登,殷实人家便会张罗以新麦面炸“鬼腿”、“油香”(或“油馅”?)一类的吃食。小时候,这样的吃食着实普遍。而那“鬼腿”,不过是类似油条,而比油条略硬;“油香”如同现在的糖糕,说是吃了端午的“鬼腿”、“油香”,一年不会饿肚子。那所谓“鬼腿”,老人又说是对奸臣秦桧的痛恨,也叫“桧腿”,是他害死了岳爷爷,所以老百姓十分痛恨,就把他炸来吃了,历千年遂成习俗。而百姓朴素的情感表达就是这样直接。此外,还有在煮端午粽的时候,锅里放几枚新鲜鸡蛋,一同煮熟,据说,吃了这样的鸡蛋,孩子一年不会闹眼疾。而家里备制的腊肉,也是午餐必备的菜肴,同样有个说法:吃了端午腊肉,不怕酷暑炎热。


    曾青与雄黄都是容易得到的矿物质,喝雄黄酒一俗也挺普遍。而此俗在淮南地区多半不是拿来喝,而是用蘸了曾青或雄黄的酒为儿童在眉间点字,一般是给男孩画“王”字,女孩则多是画花瓣的。


    端午习俗一样与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习相关,而许多带有宗教似神秘仪规的活动,已经慢慢遗落了。单是老娘说起的那些,如今恐怕也只保留在记忆中了。

  
  • 窦家店
  • 发表于:2009/8/27 14:05:11
  • 来自:北京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家长里短,这就是生活啊
(0)
(0)
  
  • 步行者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09/8/30 20:08:47
  • 来自:安徽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因为是生活,虽不精彩却也亲切哈!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