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通APP

主题: [原创]青春的脚步

  • 宫学大
楼主回复
  • 阅读:1848
  • 回复:6
  • 发表于:2009/10/19 4:22:53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北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青 春 的 脚 步

有一种经历使我终生回味,那就是知青生涯

  翻开日历新的一天,又到了十月二十日。心里一阵阵悸动。四十一年前的1968年的1020,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是我走向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这一天,我随着大连知青大军,坐着火车奔赴辽西北票农村接受再教育,去广阔天地实现自己年青的梦。

  第二天早晨,我们在北票火车站下了火车,带着梦幻,带着幢景,带着希冀,揣着红宝书,先坐着大汽车,到了北票桃花吐公社。(我们大连24中学按年级分桃花吐、哈尔脑和大三家三个公社)在公社开完欢迎大会后,我们在下洼大队领导迎接下,坐着大马车,来到了只有10户人家,分三条沟居住的长条沟小队。

  城里的学生大规模到农村落户,这实在是一桩新鲜事,也是一场革命,事实上是革了千万知识青年的命。村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早就站在青年点门前看新鲜。大队干部和生产队长热情地把我们按排到三间正房的青年点,中间是厨房,灶台上是大铁锅,旁边有风箱,我们五男四女分别住在东西两屋。我们男同学是初三的,女同学是初一的,年令最大的19岁,最小的女同学才16岁。

  下乡的生活并不像小说里描绘那样充满童话色彩,更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轻松怡然。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秋收晚期,我们跟社员学习打谷子,晚上看场院。有时在场院里搓玉米棒子。我们青年点自已做饭,头一年下乡,国家拨给我们每人600斤,吃得饱。冬天,我们也随着社员吃两顿饭,我们青年点是新盖的房子,窗户中间只有一块玻璃,其余都是白纸糊的,最冷的时候,墙上挂满了白霜,虽然屋里砌个小地炉,有时弄不好,也添不了多少热气,在屋里说话还冒着呵气。晚上睡觉,我们男的都穿着绒衣绒裤,蜷缩在被窝里,活像只冻虾。洗脸的毛巾都冻硬了,厨房的水缸上面也结了一层冰。早晨起来,我们只好把冻硬的毛巾在煮饭的锅盖上热软乎,擦把脸。到了年底,这个生产队每个日工(10分)5分钱,女知青上工给8个工分,只有4分钱,辛辛苦苦干了一个多月,买邮票、买信纸、信封给父母、亲戚、同学写信的钱都不够。

   转眼就到了1969年的春节,这时,上级号召我们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春节,女同学年令小,也很想家,这里的农村也有“猫冬”的习惯,再是,生产队活也不太多,只有刨粪、跟车等活,于是,青年点同学过了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全都回大连啦。因为我是点长,就留下看青年点。正赶上是春节期间,社员们轮流请我吃饭,真正了解了农民的生活,也学到了不少农活的知识,密切了同社员之间的关系。晚上人影伴着油灯,披着棉衣,看看上边发的学习材料、毛选和我自已带的《诗词格律十讲》,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

  到了开春,没有青菜吃,我们只能是大饼子就腌大葱剩下的咸盐水了。有时,有的社员这家给碗酱,那家给点咸菜,无奈,同学只好写信告诉家里,大连的家里往这儿捎炸酱,解决了暂时的困难。四月,正是春耕时节,为了保春耕,我们只能挑水抗旱。抗旱挑水最远走过二里多地,晚上,回到青年点,肩膀都肿了,但是,那时我们从未叫过苦,第二天照样挑水抗旱。因为,我们也知道,春天累一点,秋天有好的收获。

  到了夏季,干活累了,我们真希望老天爷下几天雨,因为,我们可以美美地躺上一天,不用出工。可是真连着下几天雨,我们就盼着天晴,生怕庄稼地涝了,到秋天粮食减了产,年底分不上红。1969年,我们下洼大队雨水充足,是个丰收年,我们心里也流露出喜悦,因为这里有我们辛勤的汗水。秋收完了,知青和社员一道修大寨田,大家谁也不示弱,平整土地,我们还学会了推独轮车,休息时,轮流念“老三篇”,讨论生产队发展,因为,当年是个丰收年,大家都很高兴。从春种、夏锄、秋收到冬季的农田基本建设,从没落后过。我写了一些大队修大寨田和秋收感人事迹的稿件被公社广播站和北票县广播站采用,那时,听到广播中播送自己写的稿件,觉得很高兴,劳动的疲劳顿失消除了。生产劳动、民兵训练我们都融入这片土地。镜头留下了那永恒的瞬间,往事可成追忆。

  三年的插队生活与贫下中农在一起,耳濡目染,我深深地感到,中国的农民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从春到冬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生活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然而,他们却无怨无悔,一代一代地修理地球,默默地耕耘,追求地是温饱。记得每次队里发返销粮,第二天上工的人就多,社员们说,吃饱了饭,不干活干什么呢!

  三年插队生活,是我人生的第一个驿站。时间己经四十年,我也到了近花甲之年。可我忘不了那些善良厚道的农民,忘不了递给我们每一碗酱、每一盘咸菜、杀猪时每一碗肉,忘不了帮我干活的一锄一镰,忘不了朝夕相处的伙伴,忘不了吃派饭时社员家把好的东西递给我,忘不了三年往过的青年点,忘不了下洼乡的山山水水……在那里,有过我的欢乐,有过我的烦恼,也有过遗憾,那里有我留下的脚印,有我撒下的汗水!

  在知青的大军中,我幸运得很多,197110月第一批走进工厂,正是有了知青经历这碗酒垫底,在工厂的驿站,工作苦干实干拚命干,生活更充实,而后提干入党,现在在省城工作,各方面都有收获。

  今天,回想那段时光,认识到,文革的错误路线,剥夺了一代人的读书深造的权力,客观上造就锻炼了一批人。插队锻炼是从根上锻炼,是血与火的锻炼,“有这碗酒垫底”,就能耐得住各种磨难。

  北票三年插队那段历史,尽管离我远去,但那里留下了我青春的记录,是我生命历程的难以忘怀的过程。回想这青春的脚步,真是几多感慨,几多回味!这正是:千里插队沃原野,疾首情真咽哽噎。广阔天地真励志,高歌共品峥嵘月。

宫学大20091019日凌晨于沈阳

图一为知识青年修大寨田休息时学习时的情景(右一为笔者)

图二为下洼大队山建指挥部成员学习时的情景(左一为笔者)


 
  
  • 福记
  • 发表于:2009/10/19 17:15:13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想这青春的脚步,真是几多感慨,几多回味!

    青春对我们来说是永远的逝去了,每天干重体力活只挣五分钱的日子也永远不会有了。社会在进步,只是我们都老了。

(0)
(0)
  
  • 斋哥
  • 发表于:2009/10/19 20:41:33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巧了宫兄,我们知青的生产队也是10户人家(东官炮手上窝铺),我们点也是5男4女。不过,我们点是女大男小,女同学是高中,男同学是初中。宫兄的回忆文章,朴实直白,感人深切。学习,
(0)
(0)
  
  • lei月儿弯弯
  • 发表于:2009/10/19 21:20:55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看了宫兄的文章!把我拉回了儿时的记忆!我老家那时也有大连知青,在我印象里他们就像高傲的天使!知识面广,说话是农村人从来没听过的口音,长的个个都洋气,当时真的好羡慕他们,但后来看到他们在农村吃的苦,也感觉替他们委屈,想想自己在父母跟前感觉很幸福!

(0)
(0)
  
  • 中国人
  • 发表于:2009/10/20 21:31:52
  • 来自:河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谢谢宫兄的美文《青春的脚步》,又把我的思绪带入过去四十年前的岁月,无悔的人生。

 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实践和历练。越过岁月坎坷,飞过思绪的飘零,感受那生命之舟的游移,感受着心灵的冲撞,那曾经的曾经都划下了伤痕,看着、望着泪水掩盖了梦的片段……掩去了岁月的零乱。

   我们经历了本不应该由我们来承担的负担和这历史的凝重,但脚下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用泥巴和汗水写出来的青春岁月,让我们变得坚强、让我们学会宽容,让我们象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一样,平凡而洒脱,做春天的使者,奉献的是生 命的绿色,默默无闻把美丽的鲜花衬托。不怕风吹雨打,昂首阔步向天歌!

  听!那山歌还在唱漾,生命的乐章还在奏响,第二故乡的乡情啊!依然在我的心中回荡……



(0)
(0)
  • 宫学大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09/10/21 12:36:40
  • 来自:辽宁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感谢福记、斋人、月儿和中国人的支特。我们都有那种经历,这里,只有月儿是小妹妹,我们这几个已近花甲。

  岁月载着我们的悲喜,河流一样不停息滑过。我们的一生,也许壮烈,也许平凡。但是岁月的积淀,使得过去的一切,都变成美好的回忆,让人咀嚼、回味。

  中午休息时间,作了《浪淘沙_知青岁月》这首词上半阕,后部分没想好,烦请网友续上后半阕。

“滨城秋日斜,挥泪惜别。

千里插队沃山野。战天斗地志如铁,

 难忘岁月。”



[此贴被宫学大于2009-10-22 4:14:44编辑过]
(0)
(0)
  • 李兀恙
  • 发表于:2009/10/21 17:42:02
  • 来自:辽宁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学兄像大松树冬夏常青!学习您的精神境界——追求、

执著、上进、理想、信念,几十年如一日!——与老三届同学们共勉!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