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通APP

主题: 印象江南之二——鲁迅故居

  • 步行者
楼主回复
  • 阅读:1202
  • 回复:1
  • 发表于:2009/11/10 10:17:41
  • 来自:安徽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北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鲁迅故居 


 


想到绍兴的旅游宣传词:跟着课本游绍兴。很显然,这是因为鲁迅的文学作品入选中学课本者众多,当代的学子有谁没有因课本而结缘绍兴?不仅如此,那百草园,三味书屋,乌篷船,乌干菜,鲁镇,社戏,咸亨酒店,茴香豆,罗汉豆……有关绍兴的一切生活细节,因为鲁迅如椽巨笔的刻划,早已深入人心了。此来绍兴,鲁迅故居是一定要认真造访的。




鲁迅故里


鲁迅故居便坐落在如今的鲁迅中路上。走近前来,迎面是一堵醒目的白墙,墙面是一幅巨型版画,清癯刚毅的鲁迅,神色自若地指夹香烟,凛然中倒也不失几分温婉。“鲁迅故里”四个大字以及故里的街巷,与鲁迅造像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巨幅版画前是几尊铜塑,仁厚的先生,谦恭的学子,谦卑的学徒以及头戴瓜皮帽的市井人物,很自然地把人带进鲁迅世界的情境中。


鲁迅故里傍着小河,出门便是乌篷船。乌篷船此时便泊在小河里,也是鲁迅故里的一道风景。如丝如雾的雨,在早春的微风中自由地飘洒着,头发上很快便凝成了露珠。走在青石板的街道上,两边尽是粉墙黛瓦的房子,这便是鲁迅少年时代绍兴的情景了。走着走着,思绪便展开了翅膀,仿佛回到曾经的年少。而当年,同为少年时的我,读到他的小说、散文之时,往往幻入情境,以至于每每走神,身临其境地随了一帮孩子,在夜色里乘上乌篷船去观社戏,去偷人家的罗汉豆;真切地坐在三味书屋,感受着它的味道,百草园的乐趣历历在目;鲁镇的过年气象,祥林嫂以及坐在门槛上剥豆的阿毛,土谷祠里的阿Q,咸亨酒店里的学徒以及孔乙己先生,还有来自海边的闰土……分明是身在异地,却竟然似曾相识!


鲁迅祖居门前,一堵青砖石坊矗立在河边,上书“民族脊梁”四字,这既是上个世纪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对鲁迅的评价,也是鲁迅先生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他毕其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作派让人称道。即便是时过境迁的今日,人们的价值取向已经多元,不再借助政治观点的放大镜去看鲁迅,他的精神与风采依然不减。进入鲁迅祖居,“德寿堂”的牌匾高悬于正厅,庭院深深,回廊环互,显宦大族,气象森然。在一个又一个回廊与天井间,惟可见到狭窄的半幅天空,夹竹桃之类的绿色也是紧紧地锁闭在庭院天井之内,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恐怕连说话都不会大声吧?


最感兴趣的还是鲁迅故居。鲁迅祖上为前清显宦,清末民初日渐式微,这与大多数士大夫家族的历史是相近的,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是对那个时代的诠释。鲁迅与林语堂两位先生是同时代人,又有许多文字官司的瓜葛,所以到此很自然地想到了同为南方人的林语堂先生来。鲁迅的故居自然也由他的祖父继承了“德寿堂”这个家族堂号,所以,故居的正厅有着与祖居相同的陈设。堂号,这个中国氏族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人文标签,既是家族荣耀的标志,也是宗亲血缘的证明,历经千年而绵延不衰,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少年时的鲁迅在故居的生活依然是体面的,家族的殷实也非一般人家可比,从故居的深宅大院以及生活陈设可见一斑。然而,与祖上的荣耀相比,少年时代的鲁迅却是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典当铺的,这巨大的反差是士族没落的基本轨迹。


雨,还是如丝如缕,直到正午时分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鲁迅故居院内,保留着鲁迅生活痕迹的当数特别署有“鲁迅故居”牌匾的小院了,卧榻,书桌,用品,还有白色的花槅窗,斑驳的白墙,一切仿佛都是凝重的,这与鲁迅笔下有着明显阴影的童年生活倒是合拍的。也许,留在鲁迅记忆中最美好的那一抹亮色,就数这故居后面的百草园了。


 




市井人物,说不完的故事




民族脊梁




故居的街,当初的路肯定不是这个样子的




这只箱子据说中鲁迅用过的




半幅天空

  
  • 王新刚
  • 发表于:2009/11/10 14:58:04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文笔!只是最好传原创照片,不登陆新浪博客是无法看到大作的。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