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通APP

主题: [原创]2011年《川州文艺》第三期 文化广角

  • 我是点点
楼主回复
  • 阅读:987
  • 回复:0
  • 发表于:2011/10/1 2:56:47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北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作者:高俊峰


    辛亥革命,本质上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理由极为简单:孙中山的革命纲领旗帜鲜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锋芒直指满清王朝,革命对象即清帝国君主专制政体,目标是建立人人平等的共和体制。如此革命称为民主革命还有何疑问?而且,加上任何限制成分都显得画蛇添足。
    一晃百年已逝。在这一百年里,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又有多少激浪淘沙?多少中华智慧明灭?社会历史的时间尺度真的不能以人的生命长短来衡量。人生百年,除去生老病休,仅能以数十年来量度。百年中国,到如今仍在现代化转型之中。
    熟悉中国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所谓辛亥革命,其实是旧中国辛亥年发生在武昌的一起不起眼的起义,称其为辛亥革命不过因为其发生的年份而已。但就是这不起眼的起义,竟引发了全国的广泛响应,各省纷纷独立,老大帝国土崩瓦解。这正象一个小小的引信,点燃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或者称之为仅仅一根稻草,压在了一个严重超载的庞大骆驼背上,这骆驼便吐血而亡。
    点燃引信,或者压上那最后一根稻草的无疑是革命者干的。那庞然大物轰然倒塌,又是哪来的力量呢?或者说那超载之物何来?这便从两个社会走向,或者说两种政治主张的赛跑谈起。这两个主张便是改良和革命。结果是革命以积久而并不强的力量胜出。如果当权者多向改良者立宪派妥协一些,则必然是改良胜出,则中国历史必是另一番景象,大概不出君主立宪左右。但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饱尝了洋人的坚船利炮的滋味,便转而“中体西用”,展开洋务运动。由于欧洲处于又一个变革及发展时期,日本亦在酝酿明治维新,这时的清帝国,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中兴之臣的支撑之下,还真的搞出一个“同光盛世”(国人惯于宣称盛世,这是一个陋习,欧美何曾称过“盛世”?这当属另一个问题),到九十年代初,北洋海军舰队排名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这是洋务运动的一个突出成果。但就是这样一支海军被维新后“脱亚入欧”的日本海军打得一败涂地,一纸《马关条约》,成了涂在中国历史上永远抹不掉的耻辱!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改良人物粉墨登场。
    翻开历史卷帙,康梁的主张有些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他们看到了只是器物上的改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体制上的改革,君主立宪便在皇帝的支持下走上台前。但你限制了君权,虽然取得了当时不得自由的皇帝的支持,大权独揽的慈禧太后是不答应的。这便上演了先贤碧血染菜市,京畿愚氓喂馒头的历史悲剧。
    走笔历史脉络,我们会感受到那头庞大的骆驼是如何一步步使自己超载的。过去被我们称之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义和团运动,这时正走在这头骆驼的身旁。这些无业游民构成的巨大历史破坏力,竟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谎话连篇,欺世盗名,滥杀无辜,极尽破坏之能事。但却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这老太太竟同时向列强宣战,以期这支“神军”能保大清国祚。下一幕历史剧是什么?八国联军进北京!
    愚昧、颟顸,而又霸道专权竟至如此!
    但毕竟把老太太打疼了也打醒了。这才有了“预备立宪”。
    尽管如此,慈禧太后仍在与立宪派斤斤计较。计较什么?权力。人们常说官大脾气长,一阔脸就变。权力太诱人了,权力也扭曲人的灵魂。原先改良派的康有为得到皇帝召见之后,因想自己将“飞黄腾达”,便百般阻扰立宪派亦是明例。权力这东西具有两重性,一是其公共事务属性,你说它服务社会也好,掌控公共资源也好,这总是它的公共属性;二是其自私性,它总是以个人或家族或集团利益最大化,至少不伤害己方为出发点,这也正是现代政治理念限权分权的出发点,也是主张权力和经济分离的出发点。
    你看,不但这个“预备”期长的离谱,而且从其推出的内阁成员人选看,可以说活脱脱一个皇族内阁,这和专制有何区别?1908年推出了到1916年“立宪时间表”,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则要求翌年召开国会。并且数次发起国会请愿运动。梁启超曾这样警告摄政王载沣:“恐过此以往,吾国将永无开国会之时也。”书到此处,掩卷抚思,情何以堪?竟至一语成谶。
    这时各省咨议局,督抚大员,特别是立宪派人士绝大多数已是不耐其烦。一九一一年武昌城头枪声一响,他们便立即倒向革命派,这才促使各省独立,老大帝国顷刻瓦解。
    要说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们虽说矢志不渝,但自身武装力量并不是很强大。他们不是历代被逼无奈揭竿而起的暴民。他们更多的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他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能给民族国家带来希望的民主共和,因此他们是真正的民主革命者。这样就使其起义行动一次次失败。自一八九五年第一次广州起义以后,到辛亥年,大的起义就有十二次之多,就连孙中山本人都以“愈挫愈奋”来砺志。但是,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失败与锲而不舍的浴血奋斗中,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我们无法忘怀这些先烈的名字:陆皓东、林觉民、秋瑾、刘复基……他们各个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用自己的头颅和鲜血书写着共和两个大字。
    发生于辛亥年的这次起义,具体说即武昌起义。其发动者原本是晚清新军中的最基层官兵,但他们却在中山先生的感召下成了革命党人。孙武、蒋翊武、刘复基们,在当时均为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即使他们,在起义前夜,也由于泄露秘密,跑的跑,被抓的被抓,就义的就义,实则起义队伍处于群龙无首状态。熊秉坤就是一班长,金兆龙就是一个正兵,但他们却成功了。正是这些小人物举起压上那头庞大骆驼背上最后那根稻草,成了推倒专制大厦的操刀手。由于其年轻望微,竟然打下武昌城后无法迈出下一步,不得不拉出刚刚手刃了革命党通信兵的黎元洪,并且用枪逼其出任“总督”。那情节真有些滑稽,在黎元洪喋喋不休的“这是要杀头的……”哀求声中,被强行按手印发布了文告。不要说这是什么“软弱性”,这些青年人够强硬的了,他们的智慧也毫不逊色,但没办法,孙中山不在场,黄兴亦不在场,一个重量级人物都没有,在中国社会,特别是在那个时代,你让他们如何做?中国逻辑使然。
    小人物书写了大历史。他们在民主共和的旗帜下,奋勇献身,点燃了晚清最后的大火药桶,举起了压垮那头庞大骆驼的最后一个稻草。在历史的关节点上,让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这次赛跑中使前者胜出,并且使那一年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耀眼坐标。
    把玩历史,不该是不负责任的讲讲故事甚至是编些故事,缅怀先贤,亦不该仅仅是情感上的潮涌。见仁见智,拂去浮尘,总该寻出些人类遗珍才行。
愚以为,辛亥革命至少有下面的历史经验值得探讨:
    其一,任何社会形态,均不免积久成弊,改革势必成为自身修正之必然。而且,体制内自发的改革当是历史的最佳选择。否则,必会招至外来之力的推动——革命。革命常常以暴力的面貌出现,它无论是对现行体制,还是社会财富,生灵乃至文化均有巨大的破坏力,其社会成本太高。如今世界历史文化城市名单中,泱泱“五千年历史”大国,仅有丽江和平遥列入其中,岂不痛哉?那些典籍中的城郭哪去了?随战火及政治运动烟消云散。
    长期以来革命一词被泛化到了严重错误的程度。时至今日,因公殉职的公务人员有时还被冠以“革命烈士”,这其实是不对的。我曾几次拒绝填写履历表上“参加革命”的栏目,道理很简单,我出生于五十年代末,没有革命机会让我参加。就业就是就业,和革命有什么关系?
    当然,革命也并非单纯如毛泽东所说“是暴动”,因为革命尚有和平方式。如印度甘地的“不合作,不妥协”的理性革命,南非曼加拉的和平革命,均是如此。但不管什么方式,革命的本质是一样的,其目标均为打破旧有体制,打破屋子重建。无论如何,都会加大社会成本。
    其二,在那风雨如磐的年代,民主共和为什么能深入人心?如果不是帝王专制压抑太苦,只几个精英人物鼓噪如何能唤起民众?可见,专制不得人心。放眼世界,民主仍是历史前进的航标。晚期有望获权的康有为也好,原来的国民党顽固派也好,甚至当下的一些国人也好,玩弄“中国人素质低,不宜搞民主那一套”,实在是浅陋得如同儿戏一般,不值一驳。检读一下旧时的《新华时报》社论,翻一翻《毛泽东选集》,甚至是关注一下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歌词,都能找到历史证据:正是民主的感召,才使中国共产党凝聚了中国优秀分子,唤起民众,取得了全国武装斗争的胜利。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曾撰写《民主是个好东西》,宪政学者们大谈“民主是最不坏的东西”,都有洞穿社会政治的功效。我更欣赏刚刚故去的蔡定剑教授的观点: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
    纪念辛亥革命,缅怀先贤,畅想中山先生历史定律般言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悠悠夏日风 浓浓川州情
            市第二届川州之夏文化艺术节广场文艺演出侧记 
                       作者:冯晓鹏
    川州逢盛世,歌舞咏华章。曲终韵犹在,豪情励图强。
   
    我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演员最多、观众最多的“通源杯”第二届川州之夏文化艺术节广场文艺演出,历时十天,在人们的赞叹声中落下帷幕。市民在领略文化艺术非凡魅力的同时,度过了一段欢乐、和谐的夏日时光。虽然盛会已经结束,但人们依然沉醉在艺术节的欢乐气氛之中,意犹未尽。
   
    此次文化艺术节是我市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它既是献给党九十华诞的一份厚礼,也是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一次盛会。十天的广场文艺演出突出了歌颂党、歌颂新时代、歌颂新川州的主题,极大地提振了市民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激发了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共创伟业的壮志豪情,精彩的文艺节目为北票市的城乡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让市民在炎炎夏日里享受到极具震撼力的视听盛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活动。为了举办好第二届艺术节,早在7月上旬便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按照事先制定的活动方案,安排部署艺术节的各项准备工作。活动涉及40多个市直机关单位,北票通源房地产开发公司、北票宏盛矿业公司、朝阳银行北票支行、北票农村信用联社、城建、文化、公安、电业、城管、民政、粮食、移动、气象等部门,为演出安全、有序地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委宣传部对此次艺术节的宣传工作进行了精心安排和部署,我市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纷纷聚焦于此,对每一场次演出都进行了详细的跟踪报道。负责演出的单位精心组织,认真排练。活动期间,虽然我市经常降雨,但丝毫没有影响演出的有序进行。十天间,市文化部门负责调试舞台设备和指导节目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在广场上与演员们一同顶烈日、冒风雨,中午就在广场上吃盒饭,最终将一场场精彩的文艺节目呈现给广大市民。
   
    艺术节共10场广场文艺演出,有20多个文艺团体、3000多名演职人员参加,演员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只有4岁。从节目创作到排练、演出,从服装、道具到化妆全部由演员或演出单位自行解决,充分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此次活动的积极性。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和闭幕式上,我市特意邀请了省内著名艺术家前来助兴。此外,教育、共青团、市直机关、乡镇、管理区、卫生、文化系统的文艺工作者分别进行了专场演出,精彩纷呈。
   
    教育系统专场演出,以“红色”歌舞为主题,数百名师生载歌载舞向党献礼,教师加班加点,利用休息时间创作节目,学生利用暑假排练,不仅为艺术节增添了浓重一笔,也进一步激发了师生的爱党、爱国热情。
   
    团市委、青少年宫专场演出在淅沥的小雨中如期进行,小雨非但没有影响演出,反而为晚会增添了别样情调,22个节目精彩依旧,观众热情未减,多的只是观众席里花花绿绿的伞。
   
    市直机关专场演出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机关干部的风采,他们歌颂党、歌颂祖国、讴歌改革开放取得的新成果,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节目精彩程度令人惊叹。
   
    乡镇专场演出颇具地方特色,他们用唢呐、小品、二人转等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硕成果,赞美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节目中流露出对党、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管理区专场演出格外引人关注,来自七个管理区的文艺骨干和居民代表可谓多才多艺,合唱、街舞、拉丁舞、京剧、朗诵、乐器演奏……令观众目不暇接。传统表演方式与现代风格相融合,既展示了地方艺术特色,又吸取了外来艺术的精华,令人叹为观止。
   
    大卫艺术学校和党欣舞蹈艺校专场演出由少年儿童唱主角。虽然当晚细雨蒙蒙,但丝毫没有影响孩子们登台演出的热情。少儿舞蹈活泼可爱,童声演绎的相声、朗诵、童话剧、三句半等节目令人眼前一亮。
   
    文化系统专场演出是此次艺术节的重头戏,节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表演的新版诗朗诵,集朗诵、舞蹈、歌唱于一体,令人耳目一新,博得阵阵掌声和喝彩。
   
    卫生系统专场演出,向市民展示了“白衣天使”舞台上的风采,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精心创作和排练,街舞、合唱、诗朗诵等精彩节目抒发了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对党和祖国的真挚情感。
   
    艺术节期间,虽然雨水经常不期而至,但每天到广场上观看节目的市民仍然络绎不绝,演出甚至成了市民每天的期盼。晚饭过后,人们便早早来到广场上,占据最佳观看位置,等待演出开始。一时间,世纪广场成了市民消暑休闲的最佳场所。据统计,十天中,观看演出的市民累计达15万人次。
   
    节日里的广场之夜,霓虹闪烁,人流如织,台上歌声悦耳、舞姿婀娜,台下掌声迭起、喝彩连连,歌声、掌声、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真心的欣赏和赞美他人,自己也会快乐!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