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通APP

主题: [原创]2011年《川州文艺》第三期 艺术欣赏

  • 我是点点
楼主回复
  • 阅读:990
  • 回复:0
  • 发表于:2011/10/1 3:06:12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北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自是风流高格调  (上)
                             作者:任仲一
    尹湛纳希的诗歌,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读尹湛纳希,研究尹湛纳希,对他的诗歌是不能忽视的。
    一、 尹湛纳希的诗歌是他生活和情绪的写照,反映他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
    尹湛纳希从幼年就写诗,现存并译成汉文的诗歌有七十八首(包括《一层楼》《泣红亭》里的插诗)。
    诗歌注重抒情,但与其他的文学样式一样,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也就是说,尹湛纳希的诗歌是现实在他内心情绪化之后的流溢,是他内心情绪的写照。
    尹湛纳希最早的诗歌,当是他十岁写的《白云》一诗:“白云出远山,霭霭傍青天。舒卷随形幻,离合任自然。光辉朝丽日,宇静待风旋。一旦逢龙会,甘霖润物安。”
    这是一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这首诗应该是尹湛纳希在私塾里学习时写的,有点像《论语》中《侍坐》章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中的一位,回答老师的问题,自言其志也。通观全诗,前两句描摩物象,三、四句描述意态,五、六句为想象,后两句为言志。诗较简单,合乎章法,为初学之作。然物象逼真、动静相称、想象真切、志存高远,实乃不可多得。“朝日”“ 宁静”当是走得高且有所为,“一旦逢龙会,甘霖润物安”是大济苍生的换一种说法。杜甫三十岁有“致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而尹湛纳希十岁就有此诗,他的老师作何感想,他的父兄又作何感想?
    尹湛纳希诗作可分以下几类:
    (1)离别之作与相思之诗,可分为,离别悲情—《三更舍不得你走》《重阳》等;怀人之苦—《东风》《以诗代诉离情》《忆母亲》等;约会欣喜—《点绛唇 ·远望情人》等;悼亡之恸—《哭五哥》《无法解脱的烦恼》等。
    (2)内心孤苦之诗,如《忆母亲》《无法解脱的烦恼》,另一首《白云》等。
    (3)言志诗,前文所说的《白云》,以及《玉蝴蝶》《等待好时光》等。
    (4)寄情山水的诗,可分为,四季诗《春晨》《雨霁》《秋江水村》《初冬山行》等,山水诗《青岩》(有译作《青峰》)等。
    (5)即景诗是尹湛纳希诗的特色部分之一,如《老妇观秋千》《春江泛舟》《赞花》《中秋雁过》等。
    (6)悯农诗,《悯农》《早耕》。
    (7)游历诗,如《西湖柳浪闻莺》《青岩》等。
    (8)园林图画诗,如《荟芳园》《中堂花园》《书画情趣》等。
    (9)赠与诗,《赠西湖歌女》《再赠歌女》《春日入城访友忽逢邀饮》,尹湛纳希应该有不少赠与诗,当时的蒙古诗人旺都特纳木济勒称他“朝邑润亭盖世才”,想见尹湛纳希也该有回赠的诗,只是未存留而已,这真是一件憾事。
    尹湛纳希最后一首诗当是锦州逃难时写的那首思乡诗:
残桥断路秋已寒,  枯树昏鸦月正残。
落叶萧萧泣大地,  孤鸿声声怨青天。
小曲充饥权当酒,  餐风饮露醉心田。
吉凶难测生死路,  何日重返荟芳园。
    此诗从头到尾渗透着诗人晚景的悲伤与无奈。被迫离开家园的他,家园已经荒芜了, “金丹道”(“学好队”)已经把他的家焚烧一空,他们被迫离开故乡。这是进入暮年的尹湛纳希多么悲惨的事啊,因此他所见之景皆是悲景,只能用虚幻来安慰自己。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且吉凶难测,他唯一的希望便是早日返回故乡著书立说。然而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他就客死他乡了。这首诗为他诗歌创作画上句号。
    尹湛纳希诗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正因为独特,才能使得他的生命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尹湛纳希的诗歌就是最直接展示他的生命的存在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关注他的诗歌,来关注他的这一独特的生命,认识他这一独特的生命。
    二 、 深厚的人文修养是尹湛纳希诗歌立于中华诗林的基础
    尹湛纳希曾指出:“我们内三盟蒙古众,与其都略近,久居中原之边外,较精通汉字汉语学着,每每不少。”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大量近于中原的蒙古人,特别是那些蒙古族中文化人在认真学习着、研究着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尹湛纳希就是其中一个。
    忠信府是书香门第,环境优美,经济实力雄厚,而且有较优秀的文化传统。府内有规模较大的藏书楼,设有楚宝堂、东坡斋、学古斋,收藏数以千计的各种文字、各种版本的珍贵典籍,是漠南最大的私人图书馆,其中楚宝堂与东坡斋所藏的都是汉文图书。尹湛纳希的祖辈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他的父兄是当时修养较深的学者和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尹湛纳希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学习汉民族文化的。在他家私塾里执教的就是从义州请来的学问深厚的张何先生。尹湛纳希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基础知识深厚扎实,他能熟诵“四书”“五经”《孝经》《龙文鞭影》《古文观止》《诹吉便览》,有的书能背诵下来。此外还阅读了大量文学著作,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水浒传》等。尹湛纳希十七岁至二十三岁之间,曾往来忠信府与喀喇沁王府。虽然他心情一度抑郁,但王府的藏书使寄居这里的尹湛纳希有了饱读诗书的可能。可以说喀喇沁王府就是尹湛纳希的大学,他就是这个时期开始文学创作的。
    尹湛纳希学习汉民族文化决不是浮光掠影,也不是装点门面,而是从总体把握,从本质上提取,从精髓上吸收。诸子百家是他的食粮,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罗贯中、施耐庵、吴敬梓、蒲松龄、曹雪芹是他精神上的知音。可以说他的思想与精神是和古代文人的思想与精神一脉相承的。
    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尹湛纳希继承了其家庭的优秀传统,对本民族文化与历史始终念念不忘地学习着、研究着。家族祭祀大典肃穆庄严神圣,深深影响着尹湛纳希的内心世界。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讲成吉思汗的故事,并且让他背诵家族谱系。他早年的教科书就是其父旺钦巴勒编写的《宝氏家谱》,一部《蒙古青史》伴他的童年。他的母亲满优什卡是一位见识卓越、颇通文墨的蒙古族大家闺秀,是尹湛纳希的最初的蒙语老师。忠信府的学古斋藏有蒙文和藏文书籍,他的蒙文老师莫巴格希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他从莫巴格希那里所获颇多,受益匪浅。对本民族的情感和他的英雄情结,使得尹湛纳希对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有着广泛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
    蒙汉文化同时存在与尹湛纳希的文化结构中,互相碰撞,互相融合,于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成诞生在十九世纪中后期。一个文学精灵、一个文化的精灵,便悄然生长在辽西大凌河畔的这块土地上。漠南是蒙汉文化交接的地方,是一种新文化的息壤。尹湛纳希就是这块土地上的大树。
    尹湛纳希以自己的聪明睿智、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自己的独特机会认真学习并研究了蒙汉文化,从中汲取精华,这就形成了他特殊的人文气质。因为是特殊的,又是包容的,所以是全新的。如高山,巍峨屹立,令人仰止。下面我们就他的诗解读他的人文气质。
    (一)悲天悯人的文人情怀。伟大的文人他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精灵,他们是人们生活的先知先觉者,他们总是以一颗慈悲的心关注着人生的苦难、社会的苦难、人类的苦难。屈原、李杜、韩柳、苏辛、关施罗吴、蒲松龄、曹雪芹、以至鲁迅,无不如此。尹湛纳希就具有这样的情怀。《悯农》长诗,关照民生疾苦;《甘霖》注视自然,心系苍生。当然并不止此,他以自身境遇来解读人间的苦难。
    他以自己的苦难来悲悯别人的境遇,进而扩展为对同时代人关照和悲悯,使之变得博大精深。这就是尹湛纳希的伟岸之所在,令人肃然起敬之所在。
    (二)对人类孤独的深层次观照。古今中外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的大家,都是十分孤独的精灵。同所有的先知先觉者一样,尹湛纳希是孤独的,而且是那种深层次的孤独。这种不可言说的情感,在他的诗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忆母亲》表现了他初到喀喇沁王府时的痛苦。《无法解脱的烦恼》写在母老、妻死、子幼的情形下,此时是尹湛纳希最痛苦的时段,他曾想遁入空门。然而文学事业远未完成,可是又无人理解他的文学。这又是怎样的痛苦啊!“志坚谅能化金石,写几首不能刊印的诗词”这种孤独真真有如司马迁了。《等待好时光》云:“红桃三春放,黄菊孟秋开。草木无情物,尚知待时来。”尹湛纳希是有所等待的。然而他等待什么呢?我们难以得知。这是一种说不出的等待,是失望后的期望,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期望,比及草木犹且不能,这是怎么样的痛苦啊!《等待戈多》就是如此。《寒食》一诗说“细雨寒食柳青,春女长歌晓梦惊。园里红芳芽初绽,草茵绣蝶舞风轻。”此诗写的是人的觉醒:是春女的觉醒,是诗人的觉醒;是青春的觉醒,是人性的觉醒。觉醒本身是痛苦的。《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感觉即是如此。在那个年代,清醒的尹湛纳希也只能唱王绩的“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了!
    (三)对自然的独特体验。中国人对自然的关注是有其传统的。自然石描写的对象,是寄情的对象:自然里有画意,自然里有诗情,自然里有哲理。“幸有我来山未孤”,尹湛纳希对山水的观照、对时令的观照是十分深切的。从自然中看出生机,从自然中看出寂寞,从自然中看出悲凉,从自然中看出伟岸,尹湛纳希是以心关注变化与永恒的时空的。在他的诗中,自然与人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有时代的影子。《伤秋》写景怜人,《红叶》则是晚清社会的写照。尹湛纳希在自然中发现美,给自然注入自己的感情,不仅开阔自己的胸怀,而且也提升了自然的品味。他的诗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又一高峰。
    (四)古典文化最深厚的积淀。我们从尹湛纳希诗歌中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子,我们列举一下。
    《咏蜡烛》有唐杜牧的风格。“只因多情惹相思,泪眼哭尽恨无涯”与“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神通,深得咏物诗之旨。
    《春游》有唐李华《春行寄兴》、韦应物《滁州西涧》及宋曾几《三衢道中》的影子。
    《玉蝴蝶》中“抵死恋花太多情”乃从杜甫“不是爱花即肯死”化来。
    《秋夜》有张九龄《闺怨(海上升明月)》的诗意。
    《相思曲》乃《红楼梦》中贾宝玉唱词蒙译本。
   《约期》诗思有似唐李商隐。只是义山古奥,尹诗浅近而已。“满城春愁墨不干”似“书被催成墨末浓”。
    《中堂花园》之反讽,有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之妙。
    《悯农》深得白居易“新乐府”之旨。
    十首“菊花诗”显然受《红楼梦》中“菊花诗”影响,但它十首一以贯之成为一组,自有操之处,后文将专节论述。
    《楚江清》借事写春愁,有李易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之佳境。
    《春日入城访友忽逢邀饮》大有陆放翁之淳朴,有酒能诗方为难,诗人豪兴不让人。
    《赠西湖歌女》《再赠歌女》是中国音乐诗中华美一笔。堪与唐时高手李颀、白居易、韩愈、李贺作品比肩。
    《春日柳林闻莺》乃天籁之音,章法上有《陌上桑》《琵琶行》之佳处。
    《寒食》得益于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
    《中秋雁过》仿欧阳永书《秋声赋》及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主客回答,且有王维“诗中有画”妙谛。
    《青岩》如柳子厚之游记,有孤峭峻拔之感。
    《知音》则用了“精卫填海”“黛玉焚稿”的典故。“薄今却被他人恼”化用了苏轼“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句子。
    《点绛唇·远望情人》化用了“月移花影动,知事玉人来”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意境。
    从以上的例子中看出古典文化对尹湛纳希的影响,已经内化到他的血液中了,使他成为一个捉笔成诗、逸兴遄飞的大诗人了。
    (五)宗教文化对尹湛纳希有深刻的影响,其诗歌禅意沛然。尹湛纳希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深受蒙古黄教的影响。但他信佛而不佞佛,从佛教中汲取有益的东西用进他的诗里,使他的诗充满禅意色彩。“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禅宗境界在他的自然风景诗中有突出表现。《哭青竹》则写了有缘无份之苦,《〈泣红亭〉卷末诗》写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幻灭,《等待好时光》是一种禅意的悠长,十首“菊花诗”则以宗教的叙事方式阐释自己对生命的领悟。
    (六)带有民族色彩的民主思想的觉醒。尹湛纳希受明末清初的诸多思想家的影响,生活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时代,再加之蒙古民族的衰微,他的思想有着早期的民主色彩、民族色彩是不足为怪的。主要表现为:(1)仰慕历史上的英雄,期望成吉思汗式的英雄出现;(2)对满族政权的对蒙政策极为不满;(3)关注民生,指斥奸佞;(4)强调平等,追求自由;(5)关注女性,歌颂女性美。
    在尹湛纳希的诗里,他注重真情,绝不矫情,没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悯农》为诗人亲历,即表达了对赤贫农民的同情,又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咏钱》批判了政治的黑暗。《三十三重庆》指斥了人和人不平等的现实。对普通人的关注在他的诗中时有所现。《赠西湖歌女》《再赠西湖歌女》《春江泛舟》《赞花》等作品则描写了女性美。《寒食》则表现了人的觉醒。《悼五哥》强调了复仇,这是一种追求价值平等的表现。
    当然,决不能说尹湛纳希就是民主主义者,只不过说民主思想在他的意识中已经觉醒,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更况且他使这种思想在僻远的大凌河畔传播,在蒙古人中传播呢?
    (七)民族民风对诗人的侵染,使尹湛纳希的诗歌带有浓重的民间文学色彩。尹湛纳希生活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接的地方,蒙古民族的直率、豪爽、粗狂、尚武精神性格贯通与他的血脉中;而汉族的勤劳、吃苦、执着、细腻、带有思辨的思维方式,也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尹湛纳希诗中有十多首歌谣作品,占其作品七分之一。《三十三重天》《忆母亲》《白云(之二)》《无法解脱的烦恼》蒙古长调特色突出,有反复吟唱、绵远悠长之特点。《得胜令》《玉镜台》有明显的戏文特点,是唱词,刻画了演唱者的内心世界。《早耕》一诗,农民勤劳和田园风光真实可感。《小耗子》《〈泣红亭〉卷末诗》则是明显的汉民族歌谣。《三更舍不得你走》则带有东北二人转特色。也许这是二人转第一篇出自文人之手的作品。《春江泛舟》中“俊”字,则是地方性字眼,其他地方都不这样说“女子漂亮”。
 
 


真心的欣赏和赞美他人,自己也会快乐!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