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通APP

主题: [原创]我和阿里

  • 农夫
楼主回复
  • 阅读:4764
  • 回复:46
  • 发表于:2012/11/16 20:51:40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北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我和阿里

     阿里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就像我和福记一样。
    那年,我19岁,阿里20岁,我属龙,他属兔。
    我爹是农民时,他爹已经在北大毕业奔赴延安了。
    我爹是总机厂的铁匠时,他爹是新中国外交官,后来毛主席指示建立强大的海军时,他爹又从绿色的大陆来到蓝色的海洋,参与组建共和国第一批海军航空兵。。
    我是井下的掘进工,他是解放军陆军战士。
    我戴着狗皮帽子,穿着免裆裤,脚穿着俺妈做的黑色趟子绒大棉鞋。
    他穿着崭新的草绿色军装,领子上缝着红领章,戴着的军帽上挂着的红色五角星闪闪发光。
    我在辽西煤矿的工村里稀里糊涂的长大,他在北京海军大院里朦朦胧胧的成人。 
    我们之间没有一点共同点 ,可是,我们的友情却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四十一年。
    
     共同的爱好把我们连在了一起。
    1971年10月,鲁迅美术学院到朝阳开门办学,学员都是来自最基层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当时身为井下工人的我,因为爱在业余时间画上几笔,竟有幸成为其中一名工人学员。阿里则是从解放军部队来的学员。20米长的睡铺,阿里睡在最里边,我睡觉的地方紧挨着他。他盖的是草绿色的军被,我睡的是很“山”的那种大红底大绿花的棉被。
          
        那时,阿里是我们50多人的班长,他,中等身材,有些消瘦,眼睛大大的,高高的鼻梁,眼窝有些稍深,白白的瓜子形的面庞上架着副透明框架的近视眼镜,俨然一穿着军装的白面书生。     
        那是初冬的一个傍晚,我们散散拉拉列队去城里看电影《啊海军》,他是班长,在队列外。他突然一声高喊:“立—定!!”,队伍站住了,他以极其严厉的口吻:“列好队,后边跟上!听我的口令.一,一二一,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他领头唱起了军歌,俺们都是生荒子,扯着嗓子跟着喊起来。散散拉拉的队伍一下子整齐了,洪亮的歌子伴随着队伍前进。当时我还想:这小子还真行,佩服佩服。但不知画画如何?
       这是第一个礼拜,也是开班的第一项活动:军训。
    
       开始上课了。
       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阵容很是强大:油画系主任祝福新(曾在法国个展),工艺系主任廖炯模,他号称美院色彩王(现在上海)。还有王树立(文先生的同学),画国画的李连仲老师,宋建平老师。
      学习时间是三个月,这三个月我们捞的全是干货,三个月要学习几年的课程,没有一点悟性是不可能学好的。
    
       一上课,我总是早早到教室选个最佳位置。阿里就不同了,他总是坐在后边,有时还坐在角落里。他还常常把眼镜推到额头上端详自己的作品。上素描课,作业到三分之一时间,老师叫停。老师走到角落,举起了阿里的画:“就这么画,局部整体,整体局部。”老远我发现阿里的画干净,利落,虽然进展没我快,但结构要素抓得准。这是画好素描最基本的。 
       我佩服!小伙挺厉害! 
    
       晚上,都躺在被窝里,我问他:“你学过的吧?”
      “没有啊,瞎画呗。你画的比我好啊!”
       说着说着,他下意识的哼起了朝鲜影片《南江村的妇女》中的主题曲,我听了一会儿,发觉那是朝鲜语。
       其实那曲子也是我最喜欢的。
      “ 你会朝鲜语?”
       “会一点,”
       “那朝鲜字呢?”
      “ 也会一点。”
       我一骨碌爬起来:“你太厉害了。明儿你能不能给我名字写一下朝鲜字好不?”
       他双手放在脑后躺着微笑着说:“行啊。”
       记得我们盘腿坐在大铺上,他把叠的像豆腐块一样的军被放在膝盖上做依托,一个字一个字的将我的名字译成朝鲜文字,工工整整的写在纸上。接着,阿里又耐不住我的 殃及,一边哼着《南江村妇女》的主旋律,一边为我写下曲谱。41年前的1971年,时代的车轮已经碾进了文革的第六个年头,那种对文艺作品的清剿也已经达到了高峰。几乎文革前所有的电影、戏剧、音乐、小说、诗歌全部被定为毒草,而受到莫名其妙的批判,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论是舞台上,收音机里,还是大喇叭中,播送的都是样板戏和歌颂个人崇拜的歌曲。世界的丰富多彩就在于它的多样性,样板戏再精美,天天听,也难免腻歪。就在此时,朝鲜电影《南江村的妇女》应时而来 ,虽然影片情节简单,但电影的主题曲《故乡的骄傲》却如同一缕清新的风,让人耳目一新,引得大家“疯狂”地传唱,那优美的带有异国情调的旋律,令当时的年轻人神往陶醉。
       虽然41年过去,但我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从阿里嘴里飘出的“啊……南……岗(江)……我们故乡的江……”的优美旋律,那真是美极了。静静的夜里,阿里哼唱的乐曲回荡在宿舍里,优美动听,我们每个人都不做声,静静的,似乎融化在了歌声里。

      白天很紧张的学习,晚间,在那通长大草铺的尽头,在那灯光照不到的地方,却是我和阿里温馨的乐园。
      我们脸对脸躺在各自的被窝里,在昏暗的角落里谈苏里科夫,谈列宾,讲希施金的风景,还谈莫奈的《日出》,谈鲁本斯的宫廷油画,谈梵高的贫困……
       阿里告诉我,贝多芬是个失去听力的人,但他勇于扼住命运的喉咙,他写出的“英雄”和“命运”交响曲,大气磅礴,让人激动,令人感奋。从此,我才知道了贝多芬,才知晓那样一个音乐奇才竟是残疾的失聪人。贝多芬,这个听不见任何声音的巨人,却用7个音符打动了整个世界,他创造的奇迹,令我吃惊。从此我爱上了音乐,也喜欢上了贝多芬的交响曲。后来我才知道,阿里他对音乐不是一般的喜欢和精通,他这个绘画奇才竟然还会作曲。我的天啊!我睁大了眼睛,莫非,我身边这个并不高大的阿里,也是另一个中国的贝多芬?他学识的丰富,使我惊讶,共同的兴趣让我俩更加“臭味相投” 。我虽然没有受过美术的专业训练,却如痴如狂的爱好美术,也喜欢音乐    。
     
      我们经常在被窝里“高谈阔论”。
      当时的中国,仿佛是文化的沙漠,我们如同渴求文化的旅人,抓住每一个亲近文化的机会。 由于看不到画,我们就谈电影海报和电影。我们如醉如痴地推崇黄胄的《阿娜尔罕》,手舞足蹈地描绘《海军上将乌沙阔夫》,还模仿过电影《列宁在1918中》列宁的习惯性的动作。我还美滋滋地向他描绘东欧捷克电影海报作品《他们叫他阿米哥》,还向他"吹嘘"我偷偷看过的禁书——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和《青年近卫军》的插图。阿里静静地听我侃大山,恰到好处的给我补充:“<静静的顿河>其中有一幅,阿克西妮娅的头痛苦地埋在地上,并不见脸庞,旁边有一棵向日葵同情地低着头,远处的天空涌来一大块乌云,像是要赶来扶起阿克西妮娅。”阿里的记忆如此清晰,体会如此深刻,令我吃惊,我张大了嘴,愣愣的听着:“对,对啊,就是那样啊!”我拍案叫绝,心里对仅仅年长我一岁的阿里充满了敬佩! 
        我们谈的这些,那时都是被禁止谈论的所谓“封资修”货色 ,但是年轻的我们宁可犯忌,也忍不住追求着无限向往的艺术女神,时不时还是陶醉在两个人的世界,忘情的说着侃着…… 
       我们谈论最多的还是给我们上课的大师们,我们崇敬他们,他们的艺术造诣令我们五体投地,他们的高尚人格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感谢他们,感谢他们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多彩的世界。十九岁的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看大师们作画,观摩他们的原作,豪不夸张地说,我的体内血液汹涌澎湃,内心激动无以言表。我想,阿里也是一样的。如今能够自由的倘佯在艺术世界的人们,你可知道,我的老师,那些当代绘画大师们当时的处境?他们有的受到了难以忍受的人身侮辱,有的可能刚刚从牛棚中匆匆赶来?
       昏暗的大铺角落,开始聚集更多的像我一样的“免裆裤”。那时节,我们血气方刚童言无忌,几乎没有我们不敢触及的艺术禁区,偏居一隅由一床军绿色一床大红花组成的铺位,竟然成了整个宿舍的中心。
      时值隆冬的季节,诺大的车间改作的临时寝室,充满了寒意,但年轻的我们沉浸在艺术天地里,竟一丝不觉寒冷。 
  
       那几个月,我觉得我好像进入了另一个精彩世界。那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个绚烂美好的世界。我抬头望天,觉得云彩向我招手,看看大地,大地伸出双手像要拥抱。看树木,觉得她要向我诉说什么……。我看什么都好像有了生命,就像童话一样。40年过去了,虽然我一事无成,也没有成为艺术家,但我懂得:这情景就是艺术所特有的魅力,也是艺术所赋予我的,也是很多人想拥有的——那,就是一种情怀,一种看世界的独特方式。

        或许是对知识太渴望的缘故吧,我和阿里还是做了一件“错事”,也是一件傻事。
        几个老师都有课程,唯独一年纪很大的李老师不讲课,只是偶尔在课堂转转。而且从不说话。老师看样子五十八九,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他的步履有些迟缓,面庞好像有些浮肿,脸色黑黑的。穿着一身鼓鼓囊囊的蓝色工作服样的衣服,戴着黑色的有些破损的狗皮棉帽子,脚上竟然和我一样也是黑色趟子绒的大棉鞋,从外表看绝不像学院的画家,而更像一更夫或退休的老工人。但是,我们早就听说,李老师是留日的美院著名教授,在美术界声名遐迩。眼见就要结束学习,还不见李老师“出马”。阿里和我有些焦急。不得不在大铺的角落里策划:明天是速写课,一定要让老人家亮一手。
        准确地说,这是阿里的“馊主意”。 
        那天上午,一进教室,学员们就簇拥着李老师,七嘴八舌地央求老师亮亮他的绝技——速写。
        李老师只是左顾右盼并不言语且有些窘态。尽管我们一再恳求,李老师仍未应允,那边模特已经坐定,眼疾手快的的我们,不由分说马上把笔画夹塞到了老师的手中,呼啦一大帮围上来。
        这时,工宣队的周师傅见状,开腔了:“老李,那今天你就来吧。"
        那年头的工宣队具有绝对的权威,一直没说话的老师只得接过了笔,默默地开始,很长很长的时间,他只画了几条线,又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完成了这张速写。其实已经是慢写了。不是我们期望的美丽线条,而是断断续续。我注意到老师的手,那是一只农民的手,从手指到手背青筋暴露,透过指缝似乎还有老茧。但是形还是很准的,是很有风范的。
        做过速写示范的老师很累,似乎也有些窘,阿里和我都有些失望,也有些不解,还有几分心痛。

        过了几年,我猛然想起李老师,也猛然醒悟:他是刚刚从牛棚出来啊,一个身体和心灵受到重创的人,哪里还有什么绘画的激情!我,唉,那时候怎么不懂呢?
 
          一晃两个月过去了。
         天空飘起了雪花,我们兴冲冲地到八盘沟的山沟沟去写生,队伍散乱拉长,大家都左顾右盼地扑捉自己满意的画面。走进沟口,沟两边的山势立即陡了起来,满是怪石的山峰挡住了阳光,两边的山峰很高,沟又很窄,那山峰像是随时都要下来挡住沟中间的小路。冬季的山峰阴影罩住了寒风中挺立的高高的一棵白杨树和它脚下的一低矮的泥房。
        那泥房就是这里的小学校,只有三间,门敞开着,里面黑洞洞的,看不见里面设施。
        小学校的一米高围墙,是稀疏地用歪歪扭扭的树枝扎成的篱笆,那篱笆在山的阴影里像是索索发抖地蜷缩着,在有些紫灰色的空气里,十几个孩子正在篱笆里面玩耍。 我在后边远远地看见阿里拿着画夹一个人站在篱笆边上,看着篱笆里的孩子们。
        待我走近时,只见阿里把手指向了篱笆内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哥们儿,你看,那是城里的孩子。”
         那小女孩,白皙的皮肤与得体的穿着,与沟里其他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仿佛立于鸡群的一只白鹤。但是孩子目光中透着的和她小小的年龄不相衬的忧郁,却让人心里一阵酸楚。我明白,阿里也明白,这一定是从城市被遣送到这里的所谓黑五类的孩子。我扭头看看阿里,我们双目相对无语,阿里的表情流露出一种无奈。唉! 他长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走开了,虽然还是他素来的军人的大踏步的步伐,但是却似乎有着几分犹豫……
         我懂得他摇头的含义,也知道他无奈的表情背后要说的什么,也晓得他现在在大踏步离开的同时那悲凉的心情。在那不正常的时代,那小女孩的命运仿佛随波逐流的树叶,也许她只会和这长满怪石的沟连在一起,只能在这穷乡僻壤的山沟里长成少女。对孩子的怜悯让我俩的心情都有些沉重,似乎画画的兴致也一下子没有了。那景象,那小女孩的样子,现在我一闭眼就会出现在眼前。

          为检验我们的成绩,工农组和解放军组需各自完成一期大批判专栏,刊头画不得抄袭。俩组分别推选了阿里和我来完成。
          阿里采取了国画的散点构图,画面中安排了五六个人物,上下错落有致,画面人物动作刚劲,人物形象造型优美,他的画,有线,有面,不受任何约束,色彩深沉厚重而有力量,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敢用黑色!在那红彤彤的年代,这种用色有些惊世骇俗,真够大胆的,那是我从来不敢用的,尤其是他的笔触,苍劲有力,颇有些气概!又那么的恰到好处,我深深地被这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画面打动,心里面有些激动:是的,他非常优秀。阿里,他无疑是我们之中的凤毛麟角,我在心中为我的朋友描绘着金灿灿的未来。老师也非常赞许这位学生的作品,他作画时,老师不惜耗费那个年代极为少  见的金贵的胶片,为阿里拍照,也许是想为这位未来的军旅画家留下难得的青涩的一瞬间吧。 

        我呢,画面只画了一个人物:列宁在演讲。
        我喜欢苏俄作品,在来这里学习之前,我就临摹过了几幅十月革命题材的,带有列宁形象的作品,现在好像还有余温。所以我就把列宁“搬了去”,看似简单,但大面积的天空背景,无疑是自己给自己出了难题。画到半截我冒汗了,我冷静的想一想这几天所学,将色彩理论揉进了画中,还悄悄地将老师私下里给我讲的,课堂中没有的,被视为异类的印象派的散点色彩挪用到天空中。 我也没有想到,我,一位来自井下的业余美术爱好者,竟然也实现了绘画水平的“飞跃”。我内心欣喜若狂,原来在家时画画那真是盲目模仿,是瞎画,而经过老师的精心指点,在绘画理论的指导下再去画就大不相同了。我庆幸自己获得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时灵感顿生,艰涩的画笔一时爽滑,竟然无法停笔,生怕艺术感觉忽然溜掉,再也无法找回。看我沉浸在创作的忘我境地,阿里和我的同学们站在一旁欣赏我画画,却静静的,似乎也怕惊扰我笔下那只艺术小鸟。我的作业完成时,阿里和围观的学员们发出了由衷的祝贺,那是原始的火爆和青春的热诚,十几个小伙子,互相搂着、抱着,我们青春的笑声,爽朗、快活,那真是声振屋瓦啊!

        吃饭时,我和阿里手端着杂交高粱米粥伴咸菜在画前品头论足。那是一种真挚的交流,是对艺术的神往,是对双方的敬佩……。虽然食物质量低劣,但对我们来说,那很不重要。我清楚地记得祝老师给我们的评价 : “不错,够得上二年级水平”,祝老师的评价,平和朴素,确是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让我铭记终生。   
        在“高,大,全”,“三突出”笼罩文艺界,美术学院全盘否定美院教学,违反艺术规律,提出色彩要红,要红色的世界,要红光满面荒谬色彩理论的年代,我们的老师却明里暗里向我们传授着宝贵的美术理论和绘画技能,那该冒着多大的政治风险啊,在这些可敬的老师身上,体现了真正的艺术家们所固有的强权难以消除,黑暗不可泯灭的艺术良知,在这里,我向我们尊敬的老师们致敬! 
        
        三个月的 学习很快结束,我们不得不分手离去。真的是依依不舍,难舍难离,因为我们成了那种有共同志向有深厚友谊的朋友。
        分手的前一天,不仅仅是阿里和我,那夜,整个班都无人入睡。
        阿里期望我能成为有成就的画家,我盼望阿里能在军中有所作为,因为我们年轻,阿里20岁,我只有十九岁,大把的时光在静候着我们……。
        依依惜别之际,我们即为将要到来的离别黯然神伤,又雄心胜 比万夫强,渴望投入创造未来的伟大实践中去。 我跟阿里说:“我不敢憧憬将来成为多么知名的画家,但是我心里有一种强烈的创作愿望,我会向大师们看齐,让自己画得更好。”阿里紧紧地握住我的手,频频点头,只说:“你行的,真的”。他的那双深邃的眼睛,充满了对我的期望和信任。那双深情的目光啊,经过这么多年,我依然记得,每念及此,仍然让我怦然心动,难以自已。
       
         阿里又回到了他的军营,我又回到我的北票山沟里的“立新”三井(台吉三井) 。
        虽然又进入到了各自的生活。但我还是想着阿里,从那时起,我非常注意《解放军报》,希望哪一天阿里的作品忽然出现在报端,映入我的眼帘。
        90天,只三个月的时光,可是,对我的成长,对我的人生,对我的人生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我接受了精彩世界给我的启迪,大师们和朋友们给予了我更多的智慧,让我充满信心去迎接挑战! 我更加努力刻苦了。    
       
        我们分别后,我所有的速写本,资料册,首页全写着阿里教给我的朝鲜文字的名字,有一次我到外地,闲暇时画了几笔,看热闹的一位先生冒出一句:“你是鲜族吗?”竟念出了我的朝鲜名字,与阿里教我的发音一模一样。我从未问过20岁的阿里,不是鲜族人的他为什么会朝文?我想那可能是与战友或家人,或父亲的战友,亲属学来的,朝鲜文的名字,这原本陌生的文字,却对我有了全新的意义。看到他,我就想到了阿里,想到了我那在一铺大炕上促膝谈心的兄弟。有时也想,阿里怎么会精通朝鲜文字,也许其中蕴藏着秘密,也许还会有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故事?
        
        那时,阿里在军营,每月只8元津贴,零用够了就不错了。而我当时是每月45.18元,所以,我在北票的邮局订了两份浙江的“工兵画报”,我自己一份阿里一份。每次画报到来,我都用平时攒的厚纸卷着包好,写上他的地址到邮局给他寄去,他收到画报的狂喜,我在他的来信中都能感觉到……。我每次收到他的来信,心中都感到一种幸福,总是感觉有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那时,他的部队自己盖营房,每天都是繁重的劳动,他在信中 向我描绘 :“ 我们喊着着号 子,扛起沉重的木头,踏着沉重步伐,这不是步伐,分明就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我看着他的信,心潮也常常跟着起伏着。阿里的字雄壮有力,比划紧凑,我十分欣赏。后来我的字竟也受到了他的字的影响 。甚至有一段时间,因为阿里的原因,我竟画起了中朝题材的作品,画里需要朝文,阿里就在信中将翻译好的朝文写好寄给我。可惜,一次洪水将我们所有的信件席卷一空,我很是心痛,因为那是我视若珍宝的最爱之物,千金难买,百身莫赎。
         
          又是几个花开花落,又是几度月落月升。
         大概是1975年,这时候的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井下工人,被借调到机关,不再用凿岩机,而是用画笔,描摹着自己的人生。 那年,我的画参加了全国美展,我突发奇想,非要站在自己的画前站一站看一看,看到底是什么感觉。我跑到了北京去看画展。我挤入人群中站在画前,不知咋的心里一阵发紧,产生一股害羞感,好像应该钻到哪里。心里并不是豪迈高兴的感觉,因为,因为在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自己的画笔稚拙,和大师们,和参展的众多作品,差的还那么远。
         下意识中我回下头,突然间我  ,我好像看见了阿里!     
         我回头定睛仔细看,是阿里!!还是草绿军装和红领章红帽徽!!
         我狂喜地发神经般地钻出人群,大声叫喊:“阿里!阿里!”
          阿里也看见了我,也忘情的喊叫着我的名字。我们冲开人群,拥到了一起。我摇着他,他摇着我,我给他一拳,他给我一拳,都乐的裂开了大嘴……
         我们手拉手跑到前门“老正兴”,喝起了金奖白兰地,娘的,不过了……。
         我们面带灿烂的笑容,一致认为:此是“历史性的会见”,自然要开怀畅饮,那一天,是美丽的一天,也是我们第一次喝酒。
        偌大的京城,偌大的美术馆,我们竟奇迹般相遇,阿门,感谢上帝啊!
      
        其实,参展的这张画不是我的处女作,在此之前,我还以此题材画过油画参加了省展。与全国展那张构思不同。  全国展的那张画,表现的题材是北票的工人阶级开凿建设千米深的竖井的故事,画面锣鼓喧天彩旗飞扬,高高的井塔似插入云天,欢乐的矿工们在庆祝开工,在典礼剪彩。朝阳的文道宽老师,出版社的介凡老师鼎力协助我完成。那张画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那期间,我深入到井下、车间写生,去体验工人们工作的艰辛,劳动的快乐。我不知画了他们的多少形象,搜集创作的素材。画中的几十个形象全部来自我的工人弟兄,画中的他们我能叫出他们的名字。那井塔的各个角度的雄姿我也不知画了多少遍,那时我的画夹是最破最脏的画夹。因为它到的地方太多,因为它的磨损太严重。冬季的三九天寒冷无比,我在没有暖气的文化宫二楼偏房起稿素描稿,手冻得像猫咬了一样,那种疼痛是一种牵着心的疼痛。脚冻得失去知觉,就来回在屋子里跑步缓解脚的麻木。没有热水喝,早饭中饭宁可不吃咸菜。最后的制作是在朝阳艺术馆完成,正值夏天的三伏,光着膀子伏在画前,肩膀上搭着毛巾边擦着热汗边描绘着我这心中的“歌”……。我也不记得推倒了几次,也不记得重来了几次。就是这张画,它把我牵来了北京,它让阿里和我真实的演绎了人生四喜之一“万里他乡遇故知”的幸事和喜事。还是那句话:是共同的爱好和志向,又让我们在首都北京聚首,哪怕时光是那么的短崭……。
       我22岁时画的那张画,曾经挂在万人攒动的展览馆,接受观众的检阅。
       也曾在1974年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26万张。这一点点成绩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却是我对阿里临别时那期望目光微弱的回应。         
         
         自从那次相遇以后到现在,37年,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见面。
         我的工作频频调动,单位也频频合并,阿里也频频换防,我们失去了联系。
          
         这几十年,似乎是已经换了人间。
         在这几十年的日子里,我时常 在工作之余想起他,望着远飞的大雁,我浮想联翩,阿里,你在哪里呢?
          阿里, 你现在对咱们当年喜欢的画笔,是不是还是那么的钟情,对你酷爱的音乐,是不是还是那样的炽热啊  ?    
         有了网络,我曾尝试搜索,可是有关他的名字的信息有几十万条之多,那真是大海捞针,无处下手,我真的无可奈何。
         岁月将我的头发染成花白,但我心中的阿里依然是那个20岁的青年,每当想到阿里,我的心境还是如同四十年前那么炽热。阿里,我最敬重的兄长,今生今世,我还会见到你么?我由衷地期待着,我热切的企盼着……

         我们只在一起三个月,他不知我家在哪里,我也不知道他家在哪里。他没吃过我的一次饭,我也没抽过他的一支烟,我们的友情就像水一样的清澈透明,是那么的纯洁,就像一杯清茶,品起来又是那样香甜……




阿里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画画。(右一)1971年

41年前,这首歌不仅仅迷倒了我和阿里,那是一代人……


[此贴被农夫于2012-11-16 21:59:12编辑过] 

学习班结业合影      1971年

我注意到:教我们的大师们,都站在最后排,这是年代的特征,没有办法。我感觉很不舒服啊……
[此贴被农夫于2012-11-18 14:23:26编辑过]
[此贴被农夫于2012-11-18 20:02:57编辑过]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快乐的冷月无声_ly1
  • 发表于:2012/11/16 21:33:00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四十一年前的往事清晰如昨,佩服农夫兄的好记忆力。一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域的年轻人的友谊,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又不能不佩服农夫兄的好文笔。仅仅三个月的相处,竟凝结成持续四十一年的友谊,这种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仅仅由于人品和学识而互相吸引的友谊,纯洁真挚,又不能不佩服农夫兄和阿里的好品行。全文以真字贯穿全篇,让人感动,也似乎引导我回到了四十一年前,那时候,年轻的我们厌倦了独放的样板戏,渴望着新鲜的气息,朝鲜电影《南江村妇女》应时而至,带给我们多大的喜悦啊,尤其是电影中的主题曲更让我们喜欢的如醉如痴。
[此贴被快乐的冷月无声_ly1于2012-11-16 21:34:54编辑过]
(0)
(0)
  
  • 记忆冠山
  • 发表于:2012/11/17 9:11:21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认真阅读全文   农夫品质感人   北京奇迹相遇 好人一生平安
(0)
(0)
  
  • 川州一夫
  • 发表于:2012/11/17 11:36:20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农夫兄,读完了!心中说不出是高兴,还是惋惜,高兴地是你有这么好的朋友,惋惜的是人海茫茫阿里那寻,哎,都是他妈的下岗给咱们闹的,人家找咱们也是找不着。
    我喜欢这样的文笔,娓娓道来,就像大哥喝着茶水给我这个小兄弟讲着往事,亲切,就是亲切!此时我仿佛看见两个小伙子离别时的黯然神伤,又好像听到了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的荡气回肠。
(0)
(0)
  
  • 桃花吐蕊
  • 发表于:2012/11/17 11:50:48
  • 来自:辽宁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你们这些有才华的人啊,嘻,服!
(0)
(0)
  • 雪原物语
  • 发表于:2012/11/17 18:09:05
  • 来自:黑龙江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农夫山泉,非常甜!文笔不错,画更能不错!


(0)
(0)
也许,我们终生都不会谋面,但是我们的情感的触角已经漫步在这里![/fly]
  • 农夫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7 22:00:29
  • 来自:辽宁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快乐的冷月无声_ly1 发表于 2012-11-16 21:33:00 :
四十一年前的往事清晰如昨,佩服农夫兄的好记忆力。一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域的年轻人的友谊,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又不能不佩服农夫兄的好文笔。仅仅三个月的相处,竟凝结成持续四十一年的友谊,这种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仅仅由于人品和学识而互相吸引的友谊,纯洁真挚,又不能不佩服农夫兄和阿里的好品行。全文以真字贯穿全篇,让人感动,也似乎引导我回到了四十一年前,那时候,年轻的我们厌倦了独放的样板戏,渴望着新鲜的气息,朝鲜电影《南江村妇女》应时而至,带给我们多大的喜悦啊,尤其是电影中的主题曲更让我们喜欢的如醉如痴。
[此贴被快乐的冷月无声_ly1于2012-11-16 21:34:54编辑过]

谢谢冷月,我写的这些字,是积聚几十年的心里话。都是真实的感受,我坚信:阿里我们一定会再相会,就在不远的日子里。
(0)
(0)
  • 农夫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7 22:03:17
  • 来自:辽宁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记忆冠山 发表于 2012-11-17 9:11:21 :
认真阅读全文   农夫品质感人   北京奇迹相遇 好人一生平安

谢谢记忆冠山兄弟的关注,我只是做了一般人能做到的事情,只要努力还会有奇迹发生。
(0)
(0)
  • 农夫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7 22:12:45
  • 来自:辽宁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桃花吐蕊 发表于 2012-11-17 11:50:48 :
你们这些有才华的人啊,嘻,服!

谢谢桃花的关注,我和阿里友情的40年可能等于你的年龄,但愿通过文中所诉年代背景,能给你们注入一些历史的信息。
(0)
(0)
  • 农夫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7 22:14:59
  • 来自:辽宁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雪原物语 发表于 2012-11-17 18:09:05 :
农夫山泉,非常甜!文笔不错,画更能不错!



谢谢“雪原物语”的祝福,祝你安康!
(0)
(0)
  • 川州剑
  • 发表于:2012/11/18 23:43:30
  • 来自:河北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感人,支持。
(0)
(0)
  • 农夫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19 18:57:15
  • 来自:辽宁
  1. 1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川州剑朋友的关注。祝好。
(0)
(0)
  • 布里
  • 发表于:2012/11/22 8:25:51
  • 来自:上海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哪里是’农夫‘写的作品,是教授一级写出来的东西。很有生活 不错
(0)
(0)
  • 福记
  • 发表于:2012/11/22 8:26:48
  • 来自:辽宁
  1. 1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长的一篇回忆,倾注了你全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情深处。
(0)
(0)
  • 农夫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22 19:41:38
  • 来自:辽宁
  1. 1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布里 发表于 2012-11-22 8:25:51 :
这哪里是’农夫‘写的作品,是教授一级写出来的东西。很有生活 不错

不敢不敢,谢老兄抬爱。
(0)
(0)
  • 农夫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22 19:43:13
  • 来自:辽宁
  1. 1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回14楼福记

       埋藏在心中41年的一段往事,我从未与人提起,只是有时自己发呆回忆。写出来,让孩子看看,人的友情并不是金钱物质和权利利益的交换。
       福记大哥,我们之间的友情就是那种:像水一样的清澈透明,像火一样的炽热的深厚情感。正是这种像“人"字一样的相互依托,我们肩并肩,一起走过了蹉跎岁月,一起度过了艰苦的年代……。
       祝好!
       
       今年,是我的甲子之年,我们又会继续肩并肩地去挥毫洒墨,一起来描绘我们美丽的更加多彩的夕阳,让那夕阳中壮丽绚烂的斑斓色彩留在我们的画中……。
(0)
(0)
  • 在路上
  • 发表于:2012/11/23 12:31:05
  • 来自:辽宁
  1. 1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人的友情并不是金钱物质和权利利益的交换。
小弟向农夫大哥致敬!
(0)
(0)
全慧艺校----------我们共同爱艺术 !全慧艺校-----我们共同爱艺术 !
  • 农夫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23 17:41:10
  • 来自:辽宁
  1. 1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在路上 发表于 2012-11-23 12:31:05 :
人的友情并不是金钱物质和权利利益的交换。
小弟向农夫大哥致敬!

谢谢“在路上”小兄弟。一晃几十年过去,在我的印象里,你瘦瘦的,总是着淡赭石上衣,也就十六七岁,总是那么好学好问。你现在的形象与那时真是天壤之别啊,真的不敢认了。终于,你有了自己的天地。你很不简单啊!请向我的老哥哥,老同事————-你的阿哥带好。
(0)
(0)
  • 玉梅
  • 发表于:2012/11/24 4:53:23
  • 来自:辽宁
  1. 1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感动好几天了。看完文章的第一感觉就是想帮助大哥找到阿里。现在信息渠道这么发达,我们曾借助网站这个平台帮助国外的同胞找到亲属,帮助定居南方的老红军战士找到家人。我相信阿里也一定能找到,同时也相信阿里一定也在什么地方寻找大哥。祝你们兄弟相拥、续写传奇的日子早日到来!
(0)
(0)
  • 淡淡梅妆
  • 发表于:2012/11/24 17:35:55
  • 来自:辽宁
  1. 2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真挚的情感,永远的朋友
(0)
(0)
诗万首,酒千殇,几层醉眼看侯王。玉缕金阕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 农夫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2/11/24 21:57:03
  • 来自:辽宁
  1. 2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玉梅 发表于 2012-11-24 4:53:23 :
感动好几天了。看完文章的第一感觉就是想帮助大哥找到阿里。现在信息渠道这么发达,我们曾借助网站这个平台帮助国外的同胞找到亲属,帮助定居南方的老红军战士找到家人。我相信阿里也一定能找到,同时也相信阿里一定也在什么地方寻找大哥。祝你们兄弟相拥、续写传奇的日子早日到来!

谢谢玉梅的关心和关注,我相信:我和阿里或许正在、已经续写着兄弟相拥和迟到的开心一刻。感谢你的祝福!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