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通APP

主题: [原创]家乡的传说(8)——下长皋人打老蓝

  • 静静的凌河
楼主回复
  • 阅读:1517
  • 回复:11
  • 发表于:2013/1/6 18:21:24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北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老蓝名叫栾天林,北票泉巨涌乡人,非官方军人头领,栾天林手下人马最多时有4000多人,约三个团的人马。如果在今天,绝对是县团级以上的干部。栾天林曾经率领弟兄们抗日,1987年1月17日,辽宁省人民政府追认栾天林为革命烈士。

         下长皋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在长皋乡政府正南12华里,有七八十户的人家,村庄的东头长皋河缓缓的淌,村西是一座低矮的山,山那边的大凌河静静的流。下长皋村屯就在这两条河水之间,两河流域的土壤肥沃,养育了下长皋屯的优秀儿女。

        上世纪三十年代,大清帝国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国民政府名存实亡,满洲国也是一个童话泡沫。在政府无能的时代背景下,有很多人拥有枪支弹药,这些人之中:有的是有钱的富裕人,他们的枪是为了保卫家私;有的是想凭借枪支挣钱养家,这样的人一般是被雇佣者,如同有钱人家的私塾先生一样,他们是被雇佣来的私人武装,一般叫家丁或者炮手;还有一些人好吃懒做不干活,几个人拿杆枪打劫,类似如今社会上的混混。

       下长皋屯子当年有个大地主叫李子明,小有资产,李家的大院有20多亩地,如今刘振林家的院子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李家大院的北面还有几户人家,日子过得也不错。其中有户人家姓梁,是开果子铺的。梁老爷子会油炸手艺,梁老太太会算计,然而他们只有一个宝贝儿子,取名叫梁文章。和大多人家雷同,因为家庭条件稍好些,再娇宠些,梁文章书读了不少书,和书没什么关联的是梁文章喜欢上了枪。

      按说梁家的日子,还没有达到用武器看家的地步,苦心经营生计的梁家两老口也不会让儿子去给哪个有钱人做炮手,更不会让儿子去当下三滥的混混。然而儿子喜欢,非买枪不可,于是就给儿子买了一条当时比较先进的七九枪。

      梁文章自从有了枪之后,整天的带着一些喜欢枪又买不起枪的枪支爱好者们打鸟。据说,梁文章不乐意打兔子之类的活物,因为那东西太大,没有说明枪法好的力度。能打落在枝头的鸟儿,能显出他的枪法高。时间久了,四周有枪的人常向梁文章讨教枪法,梁也常常免费办理枪法培训班。组织一些人把砖头、石头什么的立在墙头上练习射击,作为训练班讲师的梁文章则是用大钱立在墙头上,弹无虚发,每枪必中。人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 静静的凌河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7 13:17:17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这话说得不错。虽然炮楼在李家大院,但是,这场战斗对于下长皋人来说,是小半个屯子人的保卫战。大家同仇敌忾,在梁文章的带领下,分工明确,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和周密的布置。

        首先是打探老蓝队伍的情况,其中的一条消息,对这次战斗至关重要。老蓝的队伍在攻打马家窝铺的时候,玩了狡诈计。即当队伍要路过马窝铺窑时,说是借路的,结果到了窑(大院)门口,一个人会功夫,从马上翻到大门楼顶,然后跳下大门楼,进到院子里把大门打开,让马窝铺窑内的人措手不及。一般一个窑内也没有几杆枪,也不是连发的,大门被打开之后,对方冲到了院子里,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一个大院拿下,因为毕竟老蓝的队伍大,武器配备的也好,而且富有作战经验。

        针对老蓝队伍的这条计策,下长皋人采取的对策是,老蓝的队伍途径下长皋的时候,人们要躲在李家大院之内,炮楼上的人各就各位,直到老蓝的队伍走远,并且还要防着老蓝的队伍杀回马枪,院外几里远的几个路口,都安放了哨兵,哨兵也有岗哨和流动哨兵两种。

        马窝铺的大院被打开的四五日后的一天早上,从下长皋的东山,即喇嘛营水库的西梁,迎着冬日的朝阳,山上下来了一队人马。老蓝的兵的确不平常,他们没有沿着山路走,而是像学校的学生做间操的那样,每个兵之间都相隔一段距离,不管路不路,列成多排的横队,呈散射状下得山来。前头部队下到山下的长皋河边时,后头的山顶上还有未下的兵。

         老蓝的先头部队在河边站了一会,大约是等后续的部队,抑或是研究下长皋屯子的态势。李家大院,当时人们把大院叫窑。窑的东面是一条直通南北的大路,路东有一片庄稼地,地边有一片稀疏的杨树林,过杨树林就是长皋河流经下长皋河段。

         老蓝的兵在河对岸的时候,窑内炮楼里的人,显得很轻闲,这也是战前部署的。因为梁文章他们分析过,即使老蓝的队伍是正常通过的,那么至少也得一天以上的时间,人才能从炮楼里撤出。因此四个炮楼里的人,都按照炮楼位置,以及参加保卫战人的枪法、胆略等分编成四组。每组还要分班,每班人轮流睡觉,休息,换歇。即使在一个炮楼内,平时也是由一个人担任警戒,其他人站在自己的枪眼下,放松调节心态。等警戒的人发出紧急信号之后,眼睛就不能眨了。
(0)
(0)
  
  • 静静的凌河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7 13:21:00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老蓝的先头部队在河边停留片刻之后,先是三五十人过了河,然后有一个骑马的人带着五六个步兵背着枪过河,沿两排大柳树向下长皋屯子过来。那两排大柳树之间是条宽敞的路,西至大凌河边的麻子沟等村落,东到喇嘛营等。这条路把下长皋屯子分为南北两部分。下长皋屯子是南北长,通向南北的大路在屯子的东街面。东西和南北道路的十字路口,在李家窑外南六七十米。

         老蓝的先遣兵到了十字路口后,直接右转,沿街面向北走,一边走,一边喊:我们是蓝司令的人,我们从这里路过,还望屯中的老少爷们给个面,我们借个道过去……

李家窑外的南、西、北三面的人家,大多都是留下年老的男人,女人和年轻的人,要么跑到外地的亲戚家躲起来了,要么进了窑内帮忙去了。老蓝的人喊借道,窑外的人躲在屋门里,隔着门缝偷看;窑内的人从枪眼中瞭望着。

         李家的东面临街,所以李家的大门开在东面。老蓝的人到了李家大院的东院墙时,人们的心贴在了嗓子眼上,马到了李家大门外,人们看得真真切切,马上的人,两腿一夹马镫,一个纵身在马上站了起来,就在人们一愣神的功夫,人跃上了大门楼上。一切是那么的突然,一切又和人们传说的一样,也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只见那个人的脚刚一落在门楼之上,“呯”的一声枪响,潜伏在李家大院东北炮楼的梁文章一枪击中了那个人的大腿。

        跳上门楼的那个老蓝的兵,一个趔趄,从门楼上张到了大门外,和他同来的那几个人见状,知道是有了防备,胡乱的放了几枪,猫着腰往回跑。梁文章在窑内眼睛依然没离开枪眼,嘴里说道:“去一个人捡枪”!李家大院外的本家李九龄从炮楼里出来,跑到大门口,把大门打开一条缝,人躲在大门的侧面墙垛子的后面,对那个人说:“我们不打死你,你把枪给扔到大门内,然后你爬回去!”这个被打伤的人手里拿着一支短枪,背后还挎着一支长枪。但是事到如今,他在明处枪口下,别人在暗处,实在是没有好办法,只好为了保命,就把枪向大门缝胡乱的扔了过来,然后爬走了。那个人爬了十米左右远的时候,梁文秀一挥手,李久龄从大门垛子后面出来,伸出一只手,勾住了大枪,然后拿大枪扒拉那只短枪,然后把短枪拨到了大门缝跟前,两条枪一同被拉进了大门里,然后快速的关上了大门。
(0)
(0)
  
  • 玉梅
  • 发表于:2013/1/7 14:50:03
  • 来自:辽宁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呵呵,有意思,河姐真的要成为史官了,写下去很有意义。
(0)
(0)
  
  • 静静的凌河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7 19:44:14
  • 来自:辽宁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那几个先跑的老蓝的兵,见受伤的人往回爬,并且窑内仅仅放了一枪,就过来两个人把大腿有伤的那个人连馋带拖的弄到了十字路口。这个时候人们才注意到老蓝的兵已经来到了那两排大柳树的中间了,看到了先头几个人受挫,除过来两个人帮着把受伤的人背回去之外,其他的人都原地站在了那里。

      又过了大约一刻钟的光景,下长皋东面山上的兵都下到山下的河边之后,这些聚堆的人马开始沿河滩向南北方向挪动,南面的快到了大四家屯子的北大道,北面的差不多到了官坟沟的沟口,对下长皋屯子呈合围的趋势。又过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除下长皋屯子的东面,老蓝的队伍还在河边之外;其他南面、西面、北面已经都是老蓝的人马了。梁文章在炮楼里约略的估算了一下,至少也得有几百号人的队伍。

     快到中午的时候,老蓝的人马占领了除李家大院之外的整个村庄。这个时候,老蓝的人马明白了也只有李家大院有防备,其他的地方全是空的,有的只是一些老年的男人。按照当时的经济条件,大多人家只是勉强糊口,至于金银古玩,好像不靠谱。穷的人家,人走家空,富裕一些的人家,有的虽然人没去李家大院避难,但是也把不方便带的物品放在了李家大院内。

     李家大院内如同杂货铺一般,光柴火垛就不下十多个。因为下长皋人打老蓝的那年是正月,正是冷的季节,老蓝的队伍进到了屯子之后,开始生火做饭。可是,下长皋人把好一些的木材存在了李家大院,剩下的树枝什么的,人们在上面倒上了水,水遇冷结冰,老蓝的人想烧火,可是柴火冻在了地面上拿不下来,本来这些人小心翼翼的绕了屯子一大圈,最后是个空壳,就很憋气,如今连烧火的树枝子都被泼上了水,气更是不打一处来,整个屯子狗叫声和着人的骂骂咧咧的声。

     李家大院南墙外有几个老蓝的人,见一户人家有个破棚子,棚上露个大长木头杆子,比碗口还要粗。几个人三下五除二的把棚子给攘了,然后抱着杆子一边骂,一边往李家大院的南墙上撞。李家大院的四周大墙,高一丈二尺,宽2尺7寸,地面一人来高是用石头垒的,上面是用黄泥伴着乱柴草垛的。墙顶是用高粱秆子码成锥形的尖顶,用来防水。据说,泥垛的墙比石头砌成的墙,更防弹。三八大盖枪只能打进墙体不到二寸深,且创面也不大。这几个人用木桩子撞墙,估计是想看看墙况的结实度,或者是想砸几个坑,人在攻打大院的时候,好以土坑为落脚点,做攀援用。

     就在这几个人一边骂,一边撞墙的时候,在西南炮楼里的李孝功瞄准最前头的那个人,只听一声枪响,那个人应声倒地。后边的那几个人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呢,见前面的人倒了,赶紧跑回了房子的后面,躲了起来。
(0)
(0)
  • 静静的凌河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7 21:21:24
  • 来自:辽宁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家乡的传说(8)——下长皋人打老蓝(6)

    半天的时间,李家大院内两枪,让老蓝的队伍一死一伤。使老蓝的队伍感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村庄,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人,但是让人觉得院里的人很镇静。这让打过大仗,见过世面的老蓝的队伍很恼火。

     老蓝的人草草的吃了午饭之后,开始组织人进攻大院,大院的东面是街面,也是南北路。可是没有用来可以藏人的掩体,他们就在大院的南、西、北三面依仗房屋和院墙,包围了李家大院。大院外北边人家里的兵,房屋在院子的北面,院墙全在炮楼的掌控之中,从房子的后面射击炮楼,又显得远,火力明显白费。只有大院西面和南面的部分墙体可以用来作为掩体,向四个炮楼内瞄准射击。炮楼的枪眼呈楔形,里面的人架枪能左右调整射击的方向,枪眼的外面只有碗口粗,枪法好的,还得打枪的位置和枪眼呈直线,才能击中里面的人。因而炮楼里的人,任由外面老蓝的人随便打,也不理会。老蓝的人打炮楼是假,想以此吸引炮楼里的人注意力,用来掩护其他的兵爬上住户的院墙,提高他们的制高点,寻找机会向大院内开枪射击,给大院里的人造成恐慌。噼噼啪啪的枪声响了一会,在被老蓝的兵掀翻棚子的那里有个墙豁,有个胆大的兵,从那里想探出头,寻个空子,哪知刚一露头,头顶上的帽子嗖的就飞了。那时是冬天,刮北风,也不知是被风刮了,还是被窑内的枪给打的,吓得那个人妈呀一声瘫在地上。

    再说李家窑内的人,炮楼上的人知道老蓝的兵多,不容易打,但是老蓝要想进到院子里,付出的代价也小不了,就盼着拖延时间,让老蓝的兵马知难而退。窑内躲难的人,胆子大的还好,趁不打枪的时候,还敢出去抱柴火做饭。胆子小的,听到枪声,躲在房子窗户侧面的墙垛处,还有趴在炕沿下的,吓得大气不敢喘。

    冬天的夜晚来得早,老蓝的兵想趁黑夜在李家大院的外院墙上刨一些坑,进攻院子的时候,做脚踩蹬。他们知道要是自己近前会挨打,就让没有跑的那些老头拿镐去刨。梁文章估计老蓝的兵会来这招,这也是那个年代常用的战术,但是这个战术在冬天没什么威力,毕竟天寒地冻的,刨不了啥样。

    当大墙外面响起噔噔的声响时,梁文章让窑内的人把棉花沾上油点燃了,然后向墙外甩,炮楼里人瞄准人影好射击。可是就着点燃的亮光,炮楼里的人发现刨墙的人是本屯的,无奈之下,只好向镐头开枪。刨墙的人,原本就不想刨,枪打过来,他们就扔下镐头往回跑。不过,老蓝的人看见点燃的棉花团子,也向院里扔火把,院子里的柴火垛着了三四个。

 
[此贴被静静的凌河于2013-1-8 20:29:02编辑过]
(0)
(0)
  • 五色云石
  • 发表于:2013/1/7 22:16:51
  • 来自:辽宁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值得一看
(0)
(0)
  • 静静的凌河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7 22:34:48
  • 来自:辽宁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家乡的传说(8)——下长皋人打老蓝(7)

     冬天里的火是最招人喜欢的了,李家大院墙北有户李久希家,日子过得好,只是李久希爱玩,不乐意干活。他家的柴火垛懒得运,人躲在了李家大院内,老蓝的哨兵在外面冷,就拿些柴火笼火烤手,李孝功抬手一枪,又打死了一个烤火的兵。

    老蓝的人在下长皋西面山上的,离炮楼近些,没敢笼火。有个兵想抽袋烟,暖暖身子。就在点火的那个瞬间,让梁文章一枪给那个人的腮帮子触溜个沟。

     这一枪成为了下长皋人永久的神话故事,被人们传到了方圆几十里。大约也就是这一枪,让老蓝的人马知道,大院内有高手,来硬的,会吃大亏的。打,实在是不划算;不大,就这没什么名堂的下长皋李家大院,还拿不下来了?大风大浪经过了,在小河叉子翻了船?老蓝的人马陷入了僵局。

     就在老蓝的人不想硬拼的时候,窑内也出了差错。最主要的是窑内没有井,准备的水,用来抢救被烧的柴火垛了,只两天的时间,院子里的人就用了喂猪用的泔水热豆包。枪声也吓破了几个避难人的胆,天还没亮时,藏在窑内的一些人,听老蓝的人零零星星的打了两天两晚的枪,一直也没敢睡觉。再有听外面人声嘈杂,知道是人马多,有些人后悔进了李家大院,担心他们会被认为是大院里的人,在窑被打破之后,有更大的祸害。他们就趁天还没亮,把大门开个缝,往外跑。不幸的是李孝志的女儿跑出去没多远,就被老蓝的人给抓住了。女儿的哭声,让李孝志急得给四个炮楼里的人磕头,哭着哀求他们别打了,讲和吧!

     窑内人落在了老蓝人的手里,这让炮台里的人措手不及。只好找人讲和,窑内的人听说蓝在朝阳当过兵,就找李家大院南墙外的吴江做说和人。可是吴江说他和老蓝不熟,吴江是朝阳金厂沟梁军队的,蓝是警察。但是吴江给提供了麻子沟的李殿忠(做过旧中国军队的营长),和老蓝相熟。于是由李殿中出面和老蓝的人谈和。
[
(0)
(0)
  • 五色云石
  • 发表于:2013/1/8 8:26:59
  • 来自:辽宁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凌河的文章遇到机遇会有大用处。

蓝天林的队伍性质应该讲清楚。

非官方队伍太含糊。
(0)
(0)
  • 静静的凌河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8 20:22:30
  • 来自:辽宁
  1. 10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家乡的传说(8)——下长皋人打老蓝(8)



和谈是李家大院和老蓝人的共同的心愿。李家大院的人被抓了,而李家大院内打了四枪,两死,一伤一毁容,真正的枪枪见肉,并且是来自不同方向的炮台,这也让老蓝的人很闹心。看来要打下大院,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和谈的条件很快的达成了:老蓝方面放出被抓的人,李家大院归还那一长一短的枪,此外李家大院给死去的人出装殓钱。可以说和谈的条件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蓝方虽然死了人,但毕竟是先动的手。

和谈的事情办妥了之后,李家大院杀羊款待老蓝,以尽地主之谊。令下长皋人遗憾的是,老蓝本人没去,去的人叫苑九占,是老蓝的副官。苑九占带了六个人去的李家大院,苑九占挎短枪,其余六个人都是长枪。苑九占大高个,长得好,带着白手套。窑内的人为防止出现意外,炮楼里的人一直未撤,直到老蓝的人马没了踪影,又在李家大院内呆了几天后,才各回各家。

老蓝的兵在苑九占出李家大院之后,不一会的功夫就向西走了。被打伤腿的那个兵,因为以前觉得自己有武把式,说话嘴茬子高(口气大的意思),如今受伤之后,疼痛难忍,越发的脾气暴躁,老蓝的兵都不乐意搭理。只好找说和人,让下长皋出人帮着抬。说和人就让李家出钱,雇佣和李家没有关系的人抬受伤者。后来那个人总也骂人,老蓝的人走远了,就被扔到了麻子沟的一个土柰子下面(峭立的土层),推倒土柰子,用土方把那个人给埋了。

老蓝的兵从下长皋出发,经麻子沟,小十二道沟,过大凌河,向白大眼梁方向而去。(今北票岳家沟的东南)

下长皋人把老蓝打了,一时间下长皋声名大振。在以后的几十年,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用景仰的目光看下长皋的人,小股土匪也不敢前来叨扰。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下长皋人过得还算太平。应当说,下长皋人打老蓝,纯属误会。老蓝的队伍和大户的人家过不去,下长皋的李家虽然是大院,但是是由多个李姓家庭组合的大杂院,没有什么大钱。

 

后记:1、关于那个抽烟胡子腮帮上的那枪,下长皋人经过反复试验论证,认为是那个老蓝的人笼火取暖了,不然,点烟的那点光亮,在炮台上是看不清的。

2、梁文章在打了老蓝之后,担心被报复,也在李家大院内的东北角盖了房子。几年之后,因为找梁帮忙的人太多,梁家搬到东城(吉林)去了。

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头来人(县、乡说不好),下长皋人听说,老蓝闹好了,因为他举的大旗好:抗日灭满救国军。是有功之臣了。
(0)
(0)
  • 静静的凌河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8 21:32:13
  • 来自:辽宁
  1. 11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现存的一段李家大院的院墙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