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通APP

主题: 记忆深处的雨帘

  • 春华秋实-时春华
楼主回复
  • 阅读:1212
  • 回复:5
  • 发表于:2014/4/26 20:48:53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北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每当雨来,站在窗前, 那发乌发黑的雨帘,总是在我的记忆深处招招摇摇,闪闪烁烁。
       在我小时候,家里的窗户是上下都可以拆卸,小方格子的那种。老人们管这种窗户叫呱嗒嘴子窗户。那时的窗户跟现在窗户的作用是一样的,遮风挡雨。只可惜,那时候窗格子(我们小时候习惯的叫法是窗户櫈儿)是用白纸糊的,怕大风,也怕大雨。不过,庄户人总是有庄户人的办法,一袭雨帘,隔绝了风雨,隔绝了风雨外的世界。
       雨帘很简单,就是用高粱秆勒成的略比窗户宽的帘子。但是,它的制作却是很有讲究的。每年秋收完毕,父亲总要挑选出一些粗细适中、比较均匀、叶脉饱满的秫秸秆,晾晒得干透了,用来做雨帘。父亲做雨帘,一如侍弄他心爱的庄稼,他首先把秫秸秆戳整齐,用菜刀在木墩子上剁掉些许或粗或细的根稍,然后在院子里选一块空场,靠左或者靠右的不是放上一块挡板,就是画上一条直线,把秫秸秆的一端靠着一面戳齐,把第一根用两个钉子固定住,两根青麻绳布匀了,交替着勒紧依次续上来的根稍一颠一倒的秫秸杆。弄到够大够长了,再在两头稍靠里再勒上两道,每勒一下,父亲的嘴都“诶,诶”地一歪,那是使足了劲的。这两道也是从下往上勒,勒到最上边,打上死结之后,再结结实实系上两个扣。最后,拿一根质子(就是丈量窗户长宽的秸秆或小棍)一比量,用锋利的削谷刀把两边削齐。雨帘就算做好了。父亲手劲大,手巧,做啥都一丝不苟,所以我家的雨帘是最结实、最像样的。
        雨帘做好了,就可以挂在窗户上了。就是挂雨帘,父亲也是不含糊。他先是在檐下的方木上钉两个钉子,在钉子上系上两根一端带着小弯钩的粗麻绳,接着才把雨帘挂上去,卷起雨帘,两条带钩的麻绳向上一翻,捆住雨帘,挂回到钉子上。晴天的时候,雨帘就这么卷着挂在檐下,雨天的时候才撂下来。每当雨来,我会第一个冲出去,拿根小棍,挑起小钩,一放,唰地一下,雨帘下来,屋里就黑了。黑是黑了,可窗户纸没有湿。待到雨过天晴,便卷起雨帘,让清新的空气和外面的光亮进到屋里来,晴天以后,雨帘是要再放下来晾干的,因为父亲说,这么的卷上去捂着,秸秆爱烂,好捂,也不结实。
        我家的雨帘是有两种功用的。雨季的时候挡雨,冬季的时候遮风。那个时候,每到冬季来临,家家户户都要糊新窗纸,溜窗缝儿,免得风灌进来,屋里冷。 风还是可以灌进来的,因为溜的窗缝因为风大,窗户不断摆动而开裂了。有的人家用旧布条塞窗缝,有的人家用泡湿的料子纸堵窗缝,有的人家在屋里的下半扇窗户上挂一条千缝万补的破烂的褥单......父亲则不然,他不知从哪找来许多牛皮纸,一张一张用线缝起来,缝到跟雨帘一般大小,两张或者三张的再缝在一起,然后,卸下雨帘,用一种叫渔网线的线,码大裾子缝在雨帘的里手。每天天一黑,我家就撂下雨帘,呵呵呵,真的是密不透风。我想:那个冬天的雨帘应该就是我家最早的窗帘吧。
        当我家换上小四扇的玻璃窗时,我家的雨帘就彻底下岗了,到底是哪一年,我真的记不清了。 常常想起我家曾经的雨帘 ,因为它留在我记忆深处的,除了踏实,还有温暖。

  
  • 快乐的冷月无声_ly1
  • 发表于:2014/4/27 9:24:25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从来没有见过也是第一次听说还有雨帘,想来雨帘也是人们生活智慧的体现,或者说也是一种民俗,随着生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很多东西都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她留给我们的记忆总是那样清晰和亲切。感谢春华的好记性,好文笔。
(0)
(0)
  
  • 农夫
  • 发表于:2014/5/2 22:29:36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好像看见了“雨帘”,其实我真还没看过“雨帘”。还好像看见老父亲在制作’"雨帘"。
雨帘的消失也表明了物质生活的进步。俺以为“雨帘”也是一种文化,辽西特有的文化
——俺把它叫“窗文化”。春华用文字记录了这种文化,很多,比如窗户盘常,三棱,方块
如果有图像和文字记录下来,无疑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可惜,搞这个的没人去搞。
所以:有文化的不一定有“文化”捏。
(0)
(0)
  
  • 雨中飞龙
  • 发表于:2014/5/2 22:35:08
  • 来自:辽宁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勤劳智慧的结晶,平凡伟岸的父亲,充满深情的回忆。
(0)
(0)
  
  • 流云飞袖
  • 发表于:2014/5/3 13:41:01
  • 来自:辽宁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你老父亲很有智慧,很会生活,使平淡中有了新奇。
你写的雨帘,也勾起了我对婆婆制作“挡风帘”的回忆。我婆婆家的东厢房(我婚后住的9平方米的自建小房),一到冬天就安上“挡风帘”,是用牛皮纸做的,类似你父亲附在“雨帘”里面那一层牛皮纸,但是,我婆婆给我们做的“挡风帘”不是上下拉动的那种,而是以窗户的长度为轴,白天向一侧卷曲、晚上再徐徐展开,秫秸棍的末端有绳扣,固定在窗户框上。有了“挡风帘”,屋子里暖和多了。婆婆对我的关爱,就“隐藏”在这几层用牛皮纸做的“挡风帘”里。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