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通APP

主题: 东北的冬

  • 平安
楼主回复
  • 阅读:1243
  • 回复:5
  • 发表于:2015/12/16 9:24:41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北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第一场雪飘下来,冬天就迫不及待地来了。东北人最喜欢过的就是冬天,尽管外面天寒地冻,乡村的小土屋里却藏着东北人特有的温情与内涵。

   刚过霜降,地里的庄稼打完场入库了,田地里连秸都收拾得干净的。园子里的菜现在已经变成酸菜缸、咸菜缸里的淹菜,在厨房里悄悄地发酵着。用不了多久,它们将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劳累了一年的乡人们进入了一年中最为放松和享受的季节。外面的光亮透窗户纸射到屋里的时候,女主人不慌不忙地起床,拿火钩捅开炉子(我们那每天晚上用稀稀的煤把炉子里的火压住,这样整晚屋内能保持不冷),烧上一壶开水。水烧得滋滋响的时候,大人小孩都从暖和的被窝里钻出来,穿上厚厚的棉衣,用热呼水洗了手脸,男孩子去打扫院子,女孩子收拾屋或帮妈妈做饭。当饭菜飘香的时候,屋子收拾整洁了,院子打扫干净了,一家人围一桌吃饭。

  冬天乡人们几乎没有什么农活要做。吃过饭,女人喂猪喂鸡,勤俭一些的老人背个粪筐出去走走,能拣着就拣点,拣不到就村头村尾地转转,遇到谁在外面就唠会儿嗑;男人背上个耙子去耧碎草或树叶,家里的柴禾多少是看一家人是不是过日子的人家的标志,所以每家都有个大大的柴禾垛。女人们则开始做一家人过年用的棉衣棉鞋。因为那时几乎所有的工序都是由手工完成,而且一家老小十来口人,都做好是很费时日的。小孩子们寒假放得早且长,他们不像城里孩子那么娇气,不用大人支使帮着家里拾柴,搭粪之后,带着自己做的冰车、冰尜,来到村头的小河边。这时的小河早已冻成了厚厚的一个冰场,夜晚从下面涌上来的水再次被冻住,冰层不断加厚,冰面不断加宽,于是这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大孩子的冰车上永远都是背着好几个小孩子,冰椎往冰上扎下去,眨眼功夫,一串孩子便窜出了几十米外,坐在冰车后排的马上被甩出去倒在冰面上,随即传来的就是一阵笑声。棉袄弄上了泥巴,棉鞋掉水里去了,或者棉裤磕破了,大人们顶多骂几句,晚上只要把弄湿的棉衣棉鞋在炕火坑烤干了,第二天照玩不误。

   东北的农村,冬天基本都是两顿饭。下午三点来钟,家家房子的烟囱里便冒出了白烟,女人们开始为家人准备晚饭。各家饭菜都差不多,比如贴苞米面饼子,高梁米粥,炖白菜、土豆。如果谁家包了菜馅饽饽、蒸饺什么的,或是炖菜时放了块豆腐,邻居们一定会闻出来,便停下脚羡慕地说一句“好伙食”。我家在村里是下放户,父亲在矿上工作,算是村里的“富户”,我们每月有细粮供应,偶尔吃点油饼、大米饭等。烙油饼的时候香味飘出了大半条街,有几个小孩子常站在门外不走。母亲就把一张饼拿出来切几块,每人得到一小块饼后这些孩子们也就散了。

   晚饭过后,男人女人都聚到较热情好客的人家,比如我舅妈家。每天晚上差不多半条街的人都去舅妈家,女人拿着活计(多是纳鞋底)坐在炕头坐着聊天,男的围到一起打扑克,抢不上位子的就扒眼儿(在边上围观的),挤不到跟前扒眼儿的就在坑沿上说点黄色笑话。舅妈是小学教师,爱唱爱跳,常常组织大家跳舞扭大秧歌。她为人特别随和,晚上炒点瓜籽,洗几个苹果、梨子之类的自家树上结的水果,早到的人抢着就吃了,晚到的吃不到也不生气,一起唠唠前院老刘家的儿子相的媳妇长得怎么样;后院老张家闺女几年长高了,越来越像她奶奶年轻时的模样了;后街王三上山搂柴草拣了兔子,李花进城买了新式花袄……..只要是村里发生的事或听到的事就成了大家的谈资,只要有一个人开了头,下面的人很顺利地接下去。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一直能聊到小半夜。

   进了腊月,农村就有过大年的味道了。腊八之后,家家开始杀年猪。村子里有个习惯,谁家杀猪了,左邻左舍、亲朋好友都得请到家里来吃猪肉。传统的杀猪菜只有四样:炖猪肉(血脖)、炖酸菜、煮血肠、炒白菜片。我们这个村子大,有上百户,上下营子都是亲戚,所以到了腊月每天都有人家杀猪,人缘好的人家差不多也天天有人请去吃猪肉。更多的时候,人们并不是为了一顿饭去的,而是冲着那份亲情去的。大家聚到一块,喝着村里烧锅出的白酒,吃着猪肉,拉拉年成的好坏,谁家孩子书读得怎么样等家长里短,日子就这么悠闲地过去了。

   过了腊月廿三小年,家家就忙开了,蒸豆包、蒸年糕、做豆腐、打扫房子、院子,准备过年这几天烧的木柴,贴年画,大人们还赶集去采购过年吃的用的等物件。见了面问的是,你家豆包蒸完了吗?做了几个豆腐?打了几张年画?人人见了面脸上都带着笑,对生活的满足都写在了脸上。

   最喜欢的是腊月廿九的晚上,差不多家家要煮猪肉,炒过年待客用的花生、瓜籽,整个村子上空都飘着各种香味,连家里的老黑狗的尾巴摇得都比平常好看了,它知道这几天能吃到骨头了。家境好的孩子们开始在玩摔炮、小鞭儿、烟花了,家家院里也点上电灯,整个小山村都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

   大年三十是每个家庭的盛宴,不管在外面多远的亲人都回家了,太阳一出来就开始在大门上贴春联、挂钱儿,五彩缤纷的挂钱儿和大红的春联让小村显得喜气洋洋,各家也会把所有的好吃食都集中到这一天来享受,一顿年夜的饺子便是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我们这有个习俗:放过辞旧迎新的鞭炮后,饺子煮好了端上桌,儿女要给长辈磕头,问好,长辈为小辈发红包之后全家人才能坐下来吃饭。年夜饺子里一定要包上一枚钱,谁吃到预示着谁这一年有福气。我看到妈妈常常把某个饺子夹到爸爸碗里,爸爸理所当然地吃出了钱,我们就一起喊“爸爸有福了!”妈妈说:“你爸爸有福咱们全家都有福”,于是我们开开心心地吃年夜饺子,边听父母讲以前过年的习俗,边守岁。

   听过东北二人转的可能都会哼这么几句“正月里来是新年哪,大年初一头一天啊,也不管那老和少啊,都把那新衣服穿啊——”这正是我们这过年的真实写照。大年初一,我们早早起床,胡乱吃一口饭就穿上妈妈给做的新衣服,爸爸给买的新棉鞋,去找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好看,男孩子比谁的鞭炮多;大人们也各家相互窜门,晚辈们遇到长辈,不管在路上还是在家里第一时间一定要磕头,同辈之间要问好,一个头磕下去,显示着晚辈良好的家教,一声“过年好”传递了多年的乡情;稍有点过节的左邻左舍也会在这个问候中将恩怨化解,又和和气气地成了好邻居。

  一代一代的乡人们上演着浓厚、纯朴的乡村故事,一年一年的故乡都在改变着它的模样,但不变的是亲情、乡情,时过30多年再回到故乡,依然能找到最初的味道。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低头族
  • 发表于:2015/12/16 11:17:39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美文,欣赏了,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和故乡的眷恋,有点想家。
(0)
(0)
平安
平安: 故乡是一生的牵挂,是放不下的思念。
  
  • 雪原物语
  • 发表于:2015/12/21 13:44:02
  • 来自:黑龙江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错,把在家小时的情景都说出来了,原来父母在世时,一来到这时就要考虑回家了,那是路费也不贵。现在没有了扑头,没有了回家的欲望,不过看别人回家还是很羡慕的!
(0)
(0)
平安
平安: 是啊,我现在也“无家可归”了,父母不在了,老家就没有意义了。
也许,我们终生都不会谋面,但是我们的情感的触角已经漫步在这里![/fly]
  
  • 0421知心朋友
  • 发表于:2015/12/31 15:03:53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反映农村生活,减少“乡愁”。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