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通APP

主题: 观万物生意——访画家李智强

  • 金鸣镝
楼主回复
  • 阅读:3043
  • 回复:4
  • 发表于:2016/4/7 5:03:14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北票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观万物生意
                         ——访画家李智强
    
          采访李智强的念头由来已久。这一次听说李智强刚刚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第三届山水画高级研修班学习归来,尽管天气预报说朝阳局部地区有大雨,我也没和他打招呼,做了一次“不速之客”。到了北票,他正在和朋友唠嗑,我进了屋,他稍稍一愣,“你找得好准啊!”像是和我打个招呼,也像是自己言自语。
    去年年初,李智强多次提出申请,得到单位领导的理解,提前一年在辽宁北票信合联社工会副主席、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怀着对艺术的梦想,考入了中国美术学院第三届山水画高级研修班。


    其实,这时的李智强已经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和中国工笔画学会的会员,书法作品和工笔画几次参加过中国书协、中国美协的全国展,可是他认为自己依然是“票友”,“作品不经看”。于是就有了杭州中国美院高研班继续深造这一课。

 

 

清新高古趣盎然

 

   李智强的家,居室不甚宽绰,在大厅里摆了一副四米多长的长案,案头放着些宣纸、墨汁、画轴,摞放着一些画作、书籍,墙上挂着一张大画板,一幅山水画新作《小龙湫远眺》用几个图钉,摁在画板边上。

    我们在厅里的茶几旁边坐下来。他说:“这次到美院学习,家也搬到了杭州,在那租了个房子,是一门心思把大学美术的课程用一年半时间,认认真真地学了一遍。”

     “这个机会很难得。你们这些人一旦学起来,是属于‘三更灯火五更鸡’那一伙。”我说。

     “我们这些人,上午上课,下午就是临摹。中国美院中国画教学的学术理念有目共赌。从线条训练、树石、云水法练习;从明清小品到宋元小品,再到宋元大画临摹;从写生到创作,环环相扣,科学严谨。所有任课老师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特别是班主任陈明坤老师为人谦和、真诚,人品画品都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李智强说起陈明坤老师津津乐道:老师的画作,得宋人幽深写意之意,元人平淡闲散、清新优雅之境。如此高古幽远的画风在年轻画家中鲜能见到,不难看出其对宋元山水名家真迹心慕手追。陈明坤老师自幼研习书画,禀赋不凡,后就读于西子湖畔的中国美院。凭着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和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探究。他喜好宋元诸家的笔墨情致,由宋入元,融合其颇深的碑学修养,其画作笔法厚重圆润,墨色平淡天真,清澈古雅,意境幽远。

    严师出高徒。高研班的学员在陈明坤老师的带领下,一笔不苟地对经典画作认真临摹。老师又带领学员上雁荡、进太行、走婺源、过溪头……“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画家学养积累深化不可或缺的功课。因此,在大家作画之余,他带领学员跋山涉水,仰观俯察,游观诸名山,陶醉其中,体悟烟云供养的乐趣,使其山水画具有浓郁的传统笔墨功力的同时,又添了清新质朴之风与自然之趣,令人观后澄心清神。这既是山水造化的生息,也是画家深沉平和心境的折射,加深了学员对山水内在气质的理解深化。

    写生是十分艰苦的。李智强在一幅《国清寺隋梅》的题款写到:癸巳春日国美第三届山水高研班赴天台山国清寺写生……是日余雨中举伞写之,雨水墨水相融,有天人合一之趣。一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怡然神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会画出气韵生动的画卷来。《毛诗序》云:“情动于衷而形于言。”陆机说:“情瞳胧而弥鲜”。画家只有“情动”、“情来”,才能鼓起想象的风帆,推动想象的运行。也就是说,作家创作,首先要有冲动于心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促动丰富奇妙的想象。
    观万物生意,中国山水画离不开写生,一是用西画的办法对景写生;二是用中国画传统的观点,以观察为主的用心写生。李智强认为:在表现生活或把现实生活变成艺术语言时,应该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的理念,找到一种表现生活的办法,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六法中很具体的谈写生的问题,以自然造化为师,传达心中感悟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一贯沿袭的法则,中国绘画历经数千年凝练形成了一个不以再现为目的,注重精神层面的传达的一个完整的绘制和品评体系。所以,中国式山水画写生的认识是我在中国美院学习最重要的收获。
    陈明坤强调画作贵在“清新高古”。元人赵子昂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所谓古意,实际上是通向诸家艺术大门的密匙,探究传统经典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山水画不断继承和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传统经典山水画研究学习,是山水画创作、创新的基础。中国传统山水画,探源是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此基础上变化、完善,方可积蓄能量,传承中国画博雅而丰富的内涵,创作出有别于传统经典的新形势,新风格。
    李智强把他刚刚出版的山水画集《虬松墨韵》送给我。“在高研班先是临摹,我的临摹十分认真,可谓一笔不苟。”
    他临摹的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几可乱真。北方的山在范宽的皴里真正淋漓尽致。关中大山,山头点满密密的皴,像是要聚起万千精气。山体庞大,细看竟是细点的皴构造的。这些山挺立着,要撑破天的样子。山水画的发展变化,就是皴的发展变化。没有皴,中国山水画可能还徘徊在东晋以前以勾线填色的蒙昧时代。没有皴,难以想象三山五岳能够在宣纸上嶙峋陡峭逶迤连绵。没有皴,我们将与多少审美的造化擦肩而过?皴,淡墨侧笔,是由基本相似较为单一的点线,按疏密相间,高低参差的规律,在一定范围内排列组合而成的表现山石纹理质地的绘画语言。绘画的一根线条或许是不起眼的,当它聚集起来的时候,却已经是山川的灵魂了。南国山水的华滋温润,北国大岳的雄浑嵯峨,已然在或雨点、豆瓣,或披麻、牛毛,或刮铁、大小斧劈等皴法中钗黛性分,殊情各异了。


    李智强临摹的李唐《万壑松风图》皴像刀斧一样在宣纸上刻凿,山石坚硬,又似千万年侵蚀过后的沧桑,一条条斧痕,历历在目,一如北方大山的干和韧。当李智强看过川西北高原的大山之后,回头再读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棕褐的山石,倾斜着,裸露在盘山路的一侧,有一种一不留神就要坠下来的感觉,自己的感觉一下子又回来了。在这样的山石上面,草木总是从缝隙中钻出来的。

临摹的过程是一个欣赏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临摹名家作品是学习山水画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正像春蚕吐丝,最开始只有不断地吃桑叶,才能吐丝结茧。

李智强的毕业作品是《心旷天欲高》。画面上,我们马上就看出每一根树枝的结梢。都是书法上“无往不复”,回锋的笔意,正说明这树梢充满了汁水,亦就是充满生机。我们看的十分明白,一旦春回大地,这树木一定会立刻抽条发芽欣欣向荣的,画家不厌其烦地回锋勾勒。用意也就在于此。

这一种不着树叶的画法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寒林。这表现的是辽西丘陵的一种苍茫意境。每当冬去春来,树叶脱落净尽,只剩下秃秃的树枝细梢在寒风中摇曳,这时生机都隐藏起来,用《易经》的话,叫做“退藏于密”。这是一种微妙的保护作用,以便躲过寒冬,然后抽发春条,再绿遍大地,所以寒林以“生机盎然”为笔墨第一。

《心旷天欲高》画面舒朗天幕阴沉与皑皑白雪相映衬,层层梯田铺玉带,莽莽山岭舞银龙。层层山岭之下,瓦房错落有致,一副大地回春景象。

   

尽精微而达高远

 

    李智强擅长画工笔花鸟。他的作品清新典雅,很像雅俗共赏的小诗,没有波澜的壮阔,也不见繁复的铺陈,然而清逸、宁馨、意到笔随,既入俗赏,又多雅趣,极具引人兴味的艺术魅力。仔细品读,可见微妙的和谐,吟唱着在走向物质文明中回归精神家园的心曲。从他的画中可洞察其内心的纯净莹明,纤尘不染。作者从其对摆脱了繁琐的俗务之累,能潜心创作所流露出的那份恬淡心境中,呈示出的静逸幽雅淋漓尽致的体现到其画作中。

    读李智强的近作《暖秋》,一个农家的玉米楼子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苞米楼子旁边一棵小柳树,落下了一些叶子,枝条上的叶子微微泛黄,大公鸡啄食着苞米皮上的虫鱼,似在招呼几只芦花鸡……虽是秋天却是小阳春,让人感受到盎然生机。从画中可窥见他创作时的心迹,整体上,他的画是传统的。作品经营、色彩组构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非常契合,特别是他的近作,画面更丰满,内容更充实,率意质朴,充满生机,笔墨精到,更富中国画的意境美。

    李智强工笔花鸟画的另一特点是笔墨空灵。没有常见的“工丽近俗”之气,却具写意花鸟的率意洒脱,即使历时数月的精工细描,他都能保持画面最初创作形成的激情和灵动,这在工笔画家中实不多见,的确难能可贵。正是因为李智强一直葆有一颗不泯的童心,才有能力和兴致发现这自然之美,才如此享受自然的馈赠。一个内心老气横秋的人,是无法享受自然野趣的。

    二十世纪以来,工笔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举步维艰、曲折坎坷的历程。在社会动荡、缺乏安定的客观条件下限制了其发展。另外,文人画占居主导地位,人们对工笔画也存在错误的认识。八十年代以来,工笔画的发展才蔚成风气。以喻继高为代表的一些工笔画大家的作品受到藏家的青睐。

李智强的作品 “尽精微,而达高远”,其画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笔画,也不同于半工半写之作,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笔墨语言。笔墨的粗与细,枯与湿,浓与淡;色彩的黑与白,红与绿,黄与灰等等,都成了他“设计”元素,被运用到其创作之中,如“杏花春雨江南”般的婉约、优美、典雅.此外,他对待艺术的严谨缜密的创作精神和画家那种穆如高贵、古典的艺术情怀,宁静淡泊,优雅含蓄、内敛蕴藉,淡定从容的性格特质,无不为其作品平添了一份清雅淡宕的独特魅力。

 

石涛作画强调感受,“受与识,先受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也就是说面对自然是先有感受而后有认知。“石涛的受与识,实质上是开拓了十九世纪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Croce)‘直觉说’的先河。尊重自己的感受,石涛强调‘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面目。’”(吴冠中《我读石涛话语录》)感受什么时候都必须是自己的。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画出的东西也不会鲜活。

寻绎李智强的艺术人生,犹如王安石所云:“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艺术求索之旅中,李智强不满足于“夷而近”,他更向往的是“险以远”,以期到达“奇伟瑰怪”的“非常之观”。

 

 

                                     2014年6月30日15:10:57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0421知心朋友
  • 发表于:2016/4/7 13:53:29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酷爱艺术,辞官学艺。
(0)
(0)
金鸣镝
金鸣镝: 欢迎光临!
  
  • 低头族
  • 发表于:2016/4/7 15:28:02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0)
(0)
金鸣镝
金鸣镝: 去年逢羊年,我给李智强发了一条短信:智者爱山,强者爱水,出神入化,洋洋得意!后来又附一条:万点恶墨,智强山水!石涛将自己的话名为“万点恶墨图”是大师 明了自己创作的水准。石涛创作的极品,可用恶墨、丑墨、宿墨、邋遢墨……关键不在墨之香、臭,而在调度之神妙。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